在了解到隆昌黄家镇龙王村有一家专啃“硬骨头”的养殖户之后,四川农业大学情系三农——国医卓牧联盟隆昌分队的成员们,于7月13日的上午前往隆昌市黄家镇徐晨养殖场进行走访,对这家啃下“硬骨头”的养殖场一探究竟。
(图为情系三农国医卓牧联盟隆昌分队到养殖场调研合影)
“退伍之后,我养了七八年的猪,又养了四年的鸡过渡,现在嘛,养养牛。”养殖场场主徐晨在接受团队成员采访时如是说,此时,他正和妻子干着每日牲口喂养的工作。据团队了解,徐晨每天喂养牛羊的草料都是从养殖场周围的农户家里免费收来,再用机器打碎喂给牛羊。当团队问及养殖场的详情,他介绍,自己一共包下了60亩地,大致分成了棚户区、羊放牧区、牛放牧区和鸡散养区四个区域,棚户区现在仍在扩建。与已建成的牛棚不同,徐晨打算在新棚区应用彩钢,“之前用隔热棉,效果也可以,但是牛会去撕咬塑料薄膜。”徐晨说。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养殖场场主徐晨)
由于才开始养牛,徐晨积极向县上请来的教授和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养殖大户取经。通过团队实地勘探,棚内养殖设备相对完善,共34头牛,其中5头母牛、1头犊牛。徐晨的牛棚安装有漏粪板,保证了粪便及时分离后被抽至化粪池,不仅提高了牛棚卫生条件,也减少了夏季高温导致蚊虫的滋生的风险,顶棚也加装了防晒篷布用于牛棚降温。徐晨愉快地用手指着不同方向,表示未来还将给牛棚加装风扇并修建沼气池,等牛群规模进一步扩大再加工牛粪为有机肥卖出。
“你们是农大的学生,也知道我们肉牛养殖现在讲究‘北牛南调’,要追求更好的经济收益,你们看我应该怎么进行饲料的最好营养配比?又该怎么降低牛死亡的风险?”徐晨说,当地多引进西门达尔牛做母体,再与当地黄牛杂交得到犊牛,但是母牛多会发生水土不服,死亡会造成个体养殖户的大损失,所以很多个人养殖户选择直接购买犊牛进行育肥。徐晨却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当初养猪,遇上非洲猪瘟,几乎葬送多年的心血,后辗转养殖跑山鸡,也因山中的黄鼠狼损失大半,军旅生涯铸就的坚韧在徐晨身上展现无遗,在畜牧养殖上他始终如一,不断引进新技术,力求进步。团队当即连线四川农业大学动物营养所进行答疑,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展现了农大学子深入乡村,用科技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习近平总书记科技小院回信精神。
无心插柳柳成荫,在经历两次事业挫折之后,徐晨没有过多关注的猪、鸡反而长势喜人。“我现在这些都是两三个月的仔鸡,但是你看才卖的成鸡,他们逢年过节都是要来订的。”通过徐晨给团队展示的抖音账号,团队了解到,徐晨家的猪是通过野猪和外二元长白约克杂交的,目前存栏的5头肉猪均品相极好。在跟随徐晨参观养殖场期间,他还向团队介绍了自家喂养的十来头山羊和少数鹅、鸭。在徐晨的规划中,待养殖场扩建完成,他将把母牛赶到放牧区放牧,以此提高母牛受孕和生育犊牛的成功率,也将逐渐提高牛羊养殖的数量。
(图为养殖场场主徐晨为团队成员展示抖音账户视频)
返回途中,隆昌分队的成员都表示感触颇多:黄家镇当地还存在许多吃苦耐劳、渴望提升养殖技术却又缺乏相关培训的养殖户,徐晨不过是其中一位。调研走访收集问题之余,也应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要帮助农户发展科学养殖,我们大学生还有很多要学的”。川农大的青年学子,已然在路上了。
(图为养殖场场主带领团队参观养殖场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