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4日电(通讯员 宋斯璐)疫情下的全国教育是对我国教育成果的检验,2015年至今,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品牌实践项目爱在资阳•“织阳”支教团队已经连续开展教育关爱义务支教活动七年。为丰富孩童暑期生活,助力社区教育,积极响应国家对青年学子的号召,今年7月11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爱在资阳•“织阳”支教线下支教成员赴温江区公平街道龙凤社区和长安路社区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社区支教活动。团队成员围绕教育创新为出发点,结合动物医学院内专业特点,让孩子们在教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孩子们的基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养。

破陌生之冰,建凝聚之情
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爱在资阳•“织阳”团队于温江区公平街道长安路社区开启社区支教第一课。为更快地熟悉彼此,增进团队之间的默契与友谊,团队首日为同学们策划了“破冰行动”,通过各种游戏环节拉近团队成员和同学们的距离。在破冰行动中,团队成员以小朋友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自我介绍,以便小朋友们能感受到支教团的温暖,提高对未来一个月学习生活的期盼。课堂上,团队成员将学生分组,孩子们在不同的团队成员带领下互相熟悉,从初次游戏的陌生与小心,到渐渐展开自我积极与团队成员沟通。通过一天的破冰行动,同学们纷纷表示:“在课堂上交到了许多好朋友,我一定会珍惜这一个月的相处时光。”

供图体验各色课程,五育课堂并举
支教队特设“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课堂,充分全面发展同学们的各项兴趣爱好。团队开课设定以上午进行作业辅导,下午开展兴趣课堂的方式,让同学们在保证学校作业的情况下能够有所学习、有所收获。
据悉,“绘光行动”美育课堂从6月份便开始准备,支教团队提前向四川农业大学全校学生征集以“时代”、“传统”、“健康”其中之一为主题的简笔画作品,最终由团队成员将简笔画带往社区,由小朋友们绘色完成。在色彩填充过程中,孩子们发挥想象,使作品充满生机与活力。
为了更加趣味性地教授知识,团队成员结合当下热点开展智育知识课堂。同学们可以通过“中华四大”课堂来了解中华文化、通过“孤勇者歌词鉴赏”课堂来了解文章中排比辨析的使用、通过“货币的前世今生”课堂来了解货币的演变过程……课堂期间,小朋友们尽情投入、积极参与,在课堂中增长知识、提升才能。与此同时,团队还设置跆拳道体育课堂,由团队成员指导教授跆拳道基本腿法与招式,让小朋友们在专注学业的过程中不忘强身健体,均衡发展。课下,同学们纷纷表示“跆拳道课程还没上够呢”,争相向团队成员询问更多跆拳道招式。

网络微课共享,播撒希望之光
团队结合动物医学院内特色专业,创新拍摄“网络微课”活动,形成教育资源共享,为因疫情无法开展教育教学的孩童们播撒希望之光。通过拍摄《宠物汪手册》、《汪汪队》等网络微课,为学生们讲解动物的生存环境与心理活动,激发同学们对动物世界的美好想象,同时也能提高小朋友对自然保护的意识。在拍摄过程中,团队成员着重以小朋友感兴趣的方式开展,同时也希望小朋友能够沉浸式地融入课堂。在《汪汪队》网络微课中,视频以一只流浪狗为第一视角,讲述了狗狗的流浪日记,也还原了狗狗心中的“乌托邦”。学生们在狗狗视角的带领下,逐个从流浪的街道走到路边的垃圾桶再到学校校园最终找到了自己温暖的家。第一视角带给小朋友强烈的参与感与视觉冲击。与此同时,在线下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对“中华文化小课堂”反响不绝,据了解,线下优秀课程“中华四大”也将纳入后续“网络微课”拍摄内容,使同学们能在“云课堂”中有所收获。

爱在资阳•“织阳”支教团一直着眼于社区教育。一方面是关注社区中留守儿童平时缺少父母陪伴,缺失一定家庭教育的现象。同时注意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及时疏导开解情绪,引领他们融入集体。另一方面则是将社区教育与大学教育相衔接,培养孩童们的先行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进行一场儿童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对话,切实为国家解决留守儿童缺少关爱陪伴、社区教育缺失等问题提供一个新思路。团队成员在此次支教活动中也以实际行动传递青春力量,担当青年使命。
原文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5718953&app_version=1.3.5&time=1659603070&signature=9glp5xY6RDENobMmkVO75GZZKuRy6P318GPZQwnj20JBreK3Ay&sign=e7ba9f0fdb250ee01a91730b6bde02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