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程式化的开头,也没有固定的提问模式和时间,共计4万余字的采访实录,出现频率最多的是“疫情”、“加油”、“英雄”、“相信”……
2020年的寒假,比以往更长些。以学生干部为主体的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医起看世界”寒假社会实践项目团队的12位成员,因新型肺炎疫情,临时调整实践方向,开展了一次特别的“我们的防疫日记”专题网络采访。
或面对面的视频交流、或相隔千里的电话连线、或小小一方聊天框,或一封封来往的电子邮件……从2月初开始,项目成员通过亲戚同学、朋友的朋友,甚至关注同一媒体的网友,对近40名来自湖北等省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受访者进行了“跟踪采访”,最长的线上跟踪互动超过1个月。不少受访者身处疫情中心地区,其中包括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以及各地的学生、各行各业的人员等,一篇篇采访实录勾勒出一个多点连接的画面,也让更多的人透过一个个小视角,真切体会到党中央带领湖北和全国各地民众防疫情、解民忧的感人故事。
“封城的恐惧在慢慢消退,心中浮现出东湖的荷花”
“马路上除了巡逻车和警车,很少再看到其他车辆……看似没人却依旧‘正常营业’的商场其实是维持这座城市运作的一部分。”疫情爆发以来,团队成员小赵便密切关注湖北消息,通过朋友的朋友,联系到在荆州火车站旁商场工作的文某,通过多日的电话跟踪,小赵了解到当地的交通运输和人流变化。而从2月11日起,当地普通居民只能网上订购日常用品和食物,超市送货员和小区志愿者负责配送。每一位员工,从春节到现在,没有休过假,没有涨过工资。“一起挺过难关,相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就会回到忙得不可开交的状态。”
“黄冈和孝感在确诊人数上是湖北除武汉之外最多的地方。每天听到社区面包车喇叭无限循环播放着防护注意事项时,我既感落寞,又无比清楚明白——当下,防疫是每一个人不能推卸的责任。”家住湖北黄冈的小陈在邮件中写道,通过川农与武汉几所高校联动的读书俱乐部平台,一位队员与她从二月初开始了邮件交流,互述自己所在地的疫情和疫情之下的心路历程。
“谁都不知道封城后的生活会怎样,也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可以结束。物资会不会断?生病了还能不能上医院?一个又一个问题一下子压在心头……”在团队成员小佳的武汉室友欣南眼里,大年三十的春晚一如往年,而疫区的战斗才刚刚开始。她是川农的一名大二学生,一个月以来,学校、老师、同学……无数人发来消息关心着身居武汉的她的情况,对她进行鼓励和交流。在微博中看到一条接一条的求助信息,她内心既伤痛又无力。但随着上海、成都、杭州、长沙等多地向武汉紧急援驰的医疗队,山东、四川、江西等地送来一批又一批的粮食蔬菜,一声声铿锵有力的加油声,让无数和她一样的武汉人感受到“隔离并不隔绝”。
“因为在四川读大学,我‘有幸’向身边人科普了什么是儿菜。”提到川农玉米所的“特色捐赠”,欣南打趣道。“全国的人力、物资都在支援武汉,国际社会也向中国捐助了不少医疗物资,这个时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力量和希望。”
这是成员们特殊而难忘的一次社会实践。多日的跟踪访谈,很多防疫故事让人感到触目惊心,甚至流泪,但更多地则是感受到各地民众的坚毅、防疫工作者的顽强拼搏、国家的强大与自信,特别是经过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和防疫措施,近日以来,多省市连日确诊病例0增长的“成绩单”,更让同学们对“四个自信”有了更深更深切的体会。
“我为奋战在一线的你骄傲,白衣天使终究战胜死神”
疫情当前,很多医务工作者不顾自身安危,主动投入到抗击疫情的战斗第一线。
“我妈妈奋战在检验组,参与疑似患者和密接人群的核算确诊实验。”家住河北石家庄的川农陈同学的母亲是石家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位检验员。从2020年1月19日接收到第一份疑似病例样本开始,检验组就没有再休息一天,7X24高速运转。为了保证样本检验高效,检验员分为两班——白班,早8:00进入工作岗位,晚23:00走出实验室,连续工作15个小时;夜班,18:00进入实验室,一般第二天中午才能结束,连续工作18个小时。最忙的时候,检验员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最多的时候,一天完成1360份病例样本的核酸检测任务。
“近日来,确诊和疑似病例持续下降,检验过程中阳性的病例也明显减少,局势似乎逐渐明朗起来,但随着复工潮开始,筛查范围会扩大,检测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加大。”虽然疫情防控成效明显,但陈同学的妈妈和大多数检疫工作者不到疫情全胜,依然不放松绷紧已久的神经。
“我父亲在上海一家医院工作,过年那几天,他3次连续工作72小时,他是我心中的英雄。”川农大二学生吴温说,在这个外来人口接近一半的城市,防疫工作尤其紧张。
“谁都没有应对这种病毒的经验,我们就成了最有经验的人。前一天的工作也会让我们更有经验和信心面对下一天!”在受访的战斗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中,有呼吸科的医生,他们对于各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并不陌生,但面对此次无从参考的疫情,却依然紧张,但他们选择用尽全力帮助患者,特别是让重症患者更好地维持生命体征,取得良好愈后。
此外,成员们在“跟踪采访”中还了解到,疫情期间,许多医院的资源比较紧张,由于患者较多,大部分重症监护室都由普通病房改装,条件较为艰苦。这与医务工作者们平时的工作环境不太一样,但职业的素养和对生命的敬畏一如既往。
1月30日,四川省第一批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科技攻关应急项目17项启动实施,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颜其贵教授团队承担了其中“动物冠状病毒遗传演化”项目,为科学抗击疫情提供支撑。“无论是人医还是我们兽医,我们都站在防控疾病疫病的第一线,奋力从死神手中抢回一条又一条鲜活的生命。”参与活动的同学在分享自己采访实录时感叹道,“这些采访,再次让我重新认识了我们所学的专业。”
“我们都在为恢复烟火气的武汉努力,武汉不是孤身奋战”
为了阻止疫情蔓延,许多交通线路封闭,政府号召公民们减少外出,商铺关门谢客,各个公司纷纷推迟复工日期。2020年的春节假期,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都非比寻常。
疫情造成国内大部分城市“停工”,但各大中小企业也有自己的措施来维持企业运行。团队成员小陈希望通过联系自己在各地工作的朋友、亲戚了解各行各业人员在疫情之下如何应对。身处广东东莞的方女士所在的贸易公司早早便开始实行线上远程办公。在作为公司文员的她看来,这次疫情影响会比较深远,等到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还需要所有人再次携手起来,共同“填补”疫情造成的“真空”。
“由于疫情封路,我们无法去仓库,只能眼看着那些已经加工好的货品和购买的原材料一批批坏掉……”2月初,网购了食品却发现店家始终无法发货的团队成员小晗,在与这位贵州贵阳的电商姚先生的聊天中了解到,由于当时贵州确诊人数较多,他们无法外出,每天都是一笔经济上的损失。同时,这位电商表示,一定要熬过去,把目光放在长远处,少赚一点是小事,一定不能给国家添乱。
在与越南相接、人口纷杂的广西南宁凭祥,团队成员小蒙的姐姐是那里一所幼儿园的老师。在疫情爆发后,她和其他教师一起着手防疫工作,每天在家长群中普及防疫知识、发通知公告,与家长电话沟通,对孩子们所在地和身体状况进行持续关注并细致登记。“在家中,只有家长做好了防疫,我们的小孩子才能健康。”在她看来,自己的工作可能没法和一线的防疫工作者相比,但保护好孩子们就是保护好国家的希望。
“我只是略微意识到情况可能不是特别好,但直到‘封城’,我才真正认识到武汉疫情的严重。”在成都工作的谭女士对武汉疫情有着比一般人更深的感触。春节前她曾对回到武汉的同事戏言,要在成都买N95口罩寄给他,却未曾想当晚一连跑了很多家药店都没能如愿,而网上的口罩几乎也销售一空。这场疫情,让谭女士回想到2008年的初夏,他们一家八口集体背着包,守着熟睡的孩子,在无数次余震中不敢闭眼的十几个夜晚……“在害怕、恐惧的边缘中,我总是一遍遍告诉自己,坚持到天亮!坚持到明天!坚持就好!”灾难不同,但相同的是必胜的决心,抱着这样的信念,加上国家越加成熟的保障体系,谭女士坚信武汉的朋友们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和所有人一样,我们每天时刻关注疫情动态,从国家到学校再到个人,面对疫情,这是全民一心的时刻。”活动参与者,动物医学专业18级的小吴说,“并非为实践而实践,此次活动是我们共同的想法——去看见、去记录、去思考,进而让更多的人突破个人视角的局限性,去看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
这次特殊的“医起看世界”实践活动仍在继续,待到疫情结束,参与本次活动的成员们将把自己收获的“防疫日记”,以及所做、所见、所思、所感等,通过互动体验的方式进行分享,让更多的人透过一个个小视角,提升社会责任感,让“四个自信”更坚定。
(学校新闻网报道链接:https://news.sicau.edu.cn/info/1079/56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