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垃圾分类”政策得到落实不久,城市养宠问题层出不穷的今天,提倡文明举止、共建文明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今年暑假,动物医学院多支实践队伍带着对社会文明现状的思考,分赴各地展开实地走访调研,同时科普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文明养宠观念,以实际行动助力社会文明新风尚。
文明养宠,探索养宠自由与公共利益平衡点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老龄化的加重,饲养宠物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的选择。据统计,2018年中国养宠家庭达到9978万户,成都作为高速发展的宜居城市,截止2018年初市内宠物数量已达200万之多。而随着宠物数量的急剧增加,各类问题也层出不穷,规范民众文明养宠已迫在眉睫。
为深入了解当今养宠情况,提高民众文明养宠意识,“文明养宠”调研队走访了成都、雅安、德阳、巴中等四川省内城市,开展相关调研活动。调研期间,根据不同人群养宠情况,团队采取了实地调研、线上线下问卷调查、随机采访等多种调研形式,收集了许多有关养宠现状的反馈结果。初步调研结果显示,81.48%的养宠人士具有一定的文明养宠意识,具体体现于自觉拴绳遛宠、自带装备清理粪便、主动避开老幼群体等文明举止上,但接近20%的养宠人群的文明意识较为匮乏,难以对宠物做到有效约束与自觉管理。“文明养宠其实就是从养成简单的文明习惯开始。比如,遛狗狗的时候拴上狗绳、给狗狗戴上嘴套就可以将伤人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也能避免被‘有心人’碰瓷。”团队成员向一位正在遛狗的受访居民解释道。7月下旬之后,队员回到各自家乡,继续开展文明养宠知识宣传,并就不同城市的养宠情况对比出经济状况、地域差异对于不同地区养宠观念的影响。
关于养宠中的人兽健康问题,“爱宠守护”实践小队来到当地动物医院了解情况。“其实宠物寄生虫病挺常见的,主要是与大环境因素有关,大部分人对宠物管理不够细致,比如卫生问题,宠物主人往往不注意粪便处理,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寄生虫四处传播。”实践小队还走访小区,采访物业经理,“请问小区设立宠物便纸箱后的使用情况如何?”“小区是否会常常出现宠物打架事件?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了解情况后,小队成员们发现,宠物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归结于宠物主人的问题。“宠物问题的影响是广泛的,对宠物的管理不当会危害到其他宠物健康和人身安全,同时造成环境污染、流浪动物泛滥等系列问题。”小队成员谈道。
针对成都市内的养宠情况,“发际线总和我作队”实践队于8月中旬前往锦江区、武侯区、青羊区、金牛区等发展背景不同的密集养宠区域,通过调查成都市养宠现状,力求在保障公民养宠自由和维护公共利益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结合专业知识提出提升文明养宠的方法策略,规范宠物饲养行为,促进社会和谐。
“希望随着社会宣传力度的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以及社区的有效管理,能够早日形成文明养宠的社会新风尚。”实践团队成员表示,“作为动医学子,思考并助力于解决这一社会问题,也是我们的社会责任所在。”养宠现状调研、文明养宠科普、网络平台宣传、向有关部门汇报交流……动医学子以专业知识契合社会热点,脚踏实地地行走在深入认知、献计献策的实践之路上。
垃圾分类,建设全民行动与资源回收新常态
“你是什么垃圾?”自上海7月1日出台垃圾分类相关政策后,这一“直击灵魂的拷问”便成了上海人民的日常,而“垃圾分类”相关话题也在全国上下引发热烈讨论。7月到8月,“变废为宝”队、“纸鹤之还”队、“筑梦绿水青山”队、“农村垃圾调研”小分队等多支实践队伍利用暑期时间开展垃圾分类相关社会实践。
“变废为宝”队通过线上问卷调查、线下走访等形式,回收有效问卷288份,问卷内容主要涵盖群众对于垃圾分类的认识、垃圾分类存在的问题、对垃圾分类的建议等,团队同时前往泰安古镇、青城后山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向居民和商家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和垃圾分类细则,鼓励他们积极响应垃圾分类政策的号召,同时向商家、游客推荐垃圾分类“好帮手”,如支付宝小程序“垃圾分类向导”、“垃圾分类指南”等。在宣传过程中,一位环卫工人表示,垃圾分类只在电视上听说过,对垃圾类型和分类方式并不了解,希望团队可以多多加以宣传。此外,团队还进行了垃圾分类知识竞答以了解游客们对垃圾分类的掌握情况,并将实践报告反馈至当地政府,积极提倡用智能软件普及垃圾分类的宣传措施。
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美食之都,据2018年统计,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有20万户,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达1200吨,厨余垃圾的妥善处理对于垃圾处理有着重要意义。7月14日,“纸鹤知还—垃圾分类”小分队走访了学校周围餐饮店和社区居民,了解厨余垃圾的处理情况。小分队走访了解到不少餐厅的厨房都有特定的厨余垃圾投放箱,餐厨垃圾会有专人进行免费收集和运输,不会存在污水污油情况,收集后的餐厨垃圾也会做无害化处理,经过油水分离、粉碎挤干、微生物生化处理等方式,最终变成有机肥料和饲料等。在成都垃圾分类示范小区,队员了解到垃圾分类是严格按照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与其他垃圾进行严格分类的,而在成都市内的不少街道,队员并没有看到关于垃圾分类的宣传标语,街道内的垃圾箱也都还是老式垃圾箱。在与环卫工的交谈中,队员了解到,人们缺乏垃圾分类意识很大程度上在于目前垃圾分类的社会基础设施与流程不够完善,没有充分调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此外,小分队还走访了温江一些社区,发放垃圾分类宣传单、与社区居民交流,走进社区服务中心向工作人员了解社区垃圾分类的工作进展。
8月11日,“农村垃圾调研”小分队开启农村垃圾分类调研路线,来到重庆市綦江区中峰镇,对当地垃圾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并宣传垃圾分类相关知识。据了解,中峰镇是一个偏远乡镇,周围群山环绕,一条清溪河穿过小镇并滋养着这片土地,绿水青山便是它曾经的真实写照,但随着当地村民每日生产生活产生的垃圾量显著增多,当地环境已不再是曾经的模样。针对当地村民环保意识匮乏、垃圾妥善处理意识薄弱等问题,小分队与当地政府取得联系后,结合当地情况规划出调研宣传方案,沿走访路线观察并记录中峰村垃圾现象和处理情况,与政府管理人员和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切实分析得出垃圾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如今,我国垃圾分类正如火如荼开展落实,但在像中峰镇这样较偏僻的小乡镇并未普及,这里的垃圾问题也是很多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让垃圾分类走进城市的同时不能忽略为农村垃圾问题寻找解决途径。”一名分队成员表示。
助力文明理念的树立,构建绿色环保、和谐友善的优良社会环境是动医学子本次社会实践的重要目的。“这是人人身边的小事,也是关系社会文明水平的大事——小事情,大文明。”一名实践团队的队长谈道。如何让文明养宠的观念深入身心?如何使垃圾分类常态化、普遍化?心系社会问题的动医学子主动思考,更重在行动,不断走进群众,让越来越多的人共同关注问题、解决问题,共同打造文明社会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