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农业大学“情系三农”恩阳科技小分队来到巴中市恩阳区下八庙镇,深入调研当地芦笋产业在精准扶贫、脱贫攻坚中发挥的显著作用,深入了解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石对于当地发展的带动作用。
巴中恩阳,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光照适宜,热量丰富,为芦笋生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里的芦笋嫩茎顺直,呈浅绿色,气味清香。据悉,从2013年开始,恩阳建区,在区委、区政府的规划下,开始大面积种植芦笋,至2018年,栽植芦笋达2万亩。多年来,恩阳始终把芦笋作为脱贫攻坚的基础产业、富民强区的骨干产业、致富奔康的特色产业。
团队成员走访来到四川原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也称“原乡农庄”),跟随工作人员走访周围。队员发现,除了建设大型芦笋基地,这里周围的山地都整整齐齐种满了果树。据了解,恩阳独特的气候、土壤也为柑橘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条件,柑橘种植规模化也是当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的典型表现。在一个大型方形玻璃建筑内,不少当地村民正在其间忙碌,这里正是恩阳科技扶贫产业融合园内的芦笋组培智能温室。室内种植了各类品种的芦笋——紫色激情、阿波罗、阿特拉斯……芦笋分区种植,整个生长过程实行智能化控制。据工作人员介绍,温室内正在做芦笋品比实验,以期筛选得到最适宜当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公司后期还将建成芦笋组培智能温室13500平米。
茵茵芦笋间,团队走进正在为芦笋松土、固定支架的当地村民。队员采访道:“大叔大妈,你们每天都来这里干活吗?你们的活重吗?”“这里经常需要人,我们基本上每天都来。”一位大妈放下锄头,笑着告诉队员,“活不算重,每天都有工钱嘞!”在周围的大片土地里,队员也看到了很多种植芦笋的大棚,不少爷爷正在为芦笋挑运化肥。随着当地芦笋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合作社从事芦笋相关的劳务。当地也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据了解,2017年9月,由“原乡农庄”牵头,联合塔基崧源、三棵松、恩阳现代、恩阳今儒等23家农业龙头企业和海发专合、光敏家庭等24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共同发起成立了“恩阳原乡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通过PGS(参与式保障体系)模式带动小农户结合自身生产条件和劳动力状况从事有机生产,直接带动农户4855户,其中贫困户697户,实现产值8750万元,增收5260万元。今年7月16日,恩阳芦笋产业化联合体第一次筹备大会在原乡农庄召开,会上指出芦笋是恩阳的标签、特色、亮点,原乡农庄作为龙头企业,计划联合周围芦笋产业,搭建合作共享平台,打造用“物和效益”联合在一起的产业新形态。同时,“恩阳芦笋”将始终定位高端发展的路线,秉承“农民自愿加入”原则,引导农民入股,成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联合体,让农民同步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
团队走访了解到,如今的安居村青壮年劳动力仍然匮乏,村子以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居多,但在当地特色产业的带动下,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开始回到乡村尝试创业或从事相关特色产业工作。“我们的目标就是做好高质量果品,带动当地更多的人从事生产,同时,给更多年轻人信心,吸引他们回来工作、创业。”受访的四川原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蒲正渠告诉团队成员。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从外地回村的年轻人累计达到四五十人。
“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组织振兴”,乡村振兴的根本和动力都源自产业振兴。做强做大“恩阳芦笋”品牌,做实做响“中国芦笋之乡”特色产业,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打好脱贫攻坚战,恩阳一直在行动!后期,团队还将继续走访调研,结合特色产业深入了解当地乡村发展变化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思考当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乡村精准扶贫的未来规划献计献策。
中国高校之窗报道链接:http://wap.gx211.com/mobile/20190808/n15652347116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