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实践感悟篇】“三下乡”实践感悟:陪伴是最好的礼物
时间:2018-09-03点击次数:作者:全灿涛 周海洋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达州9月3日电(通讯员 全灿涛 周海洋)7月23日至8月6日,四川农业大学“医家同行人”团队开始了暑期支教之旅。暑期支教之行终身难忘,三伏天的太阳过于毒辣,乡村的条件过于艰苦,状况频发让人手忙脚乱到有些不知所措,支撑我们坚持半个月艰苦奋斗的,我想是我们足够坚定的支教情怀和过程中和孩子们之间产生的一点一滴的感动。
由于条件有限,我们的住宿安排在空置的安置房内,进入房间便是一览无余的景象,通了电通了水却没有灯泡水龙头,甚至连煮饭吃饭的桌子都没有,周围住的当地居民,都是婆婆爷爷带着小孙子小孙女留守在家,印象最深的是厨房正对面小女孩和隔壁的小男孩,每当做饭时,小女孩便趴在栏杆上“哥哥姐姐”很是卖力的叫着,这时候便要回复一声“欸,哥哥在,妹妹吃饭了没啊”,她才会满意的笑起来,然后再不依不饶的再喊一会儿;小男孩子便是直接像个小跟屁虫一样,跟在你身后帮你剥蒜,洗菜,不停的在你身边碎碎念想和你多说几句话,陪伴对于他们来说是显得多么的弥足珍贵。
我负责的课程有三D打印和自然科学课,都是有趣生动的课程,很幸运深得孩子们的喜爱,目的不在带给他们了多少知识,只想为他们找来一些兴趣,带来一些启发,更多一些陪伴,一起探索一起讨论的感觉显得也许会更加亲近自然。孩子们天真烂漫的思维正契合了我的课程,会喷火的鱼、牛奶树、玻璃蛇、洪都拉斯鱼雨......新奇又令人神往,事实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营仪式上我带孩子们回忆课程时,还没等我开口,一条一条的说得便是头头是道了;孩子们,愿想象与科学的翅膀可以陪伴你们的成长,成长路上也许会不那么孤单与枯燥。
单纯与善良是孩子们中最普遍却是漫漫人生路最匮乏的品质,半个月里我最深的感触便在这里,孩子们年龄段层次不齐,经常上课捣乱给老师起外号,作为老师兼大哥哥,内心着急却从来生气不起来,小孩子的心总是简简单单,无非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面对老师的责怪,他们脸上的笑容便说明了一切;这不是泯顽不顾,更是一种令人心酸的孤独,仿佛在以这种方式挣扎着,甚至不知道是否会陷入努力引人关注却被人讨厌的恶性循环,心疼却又无能为力,时间太短,孩子,我也只能陪你到这段了,希望我的苦口婆心可以为你带来一些改变,愿你成长一路顺风。手工课上,孩子们将制作的感恩贺卡送给了志愿者老师,感谢大哥哥大姐姐们给他们讲知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严诗语 摄
离去那日清晨,面包车后远去的一个个小小的身影,一座座白白的安置房,一块块小小的稻田,一条条潺潺的小溪,离去的可能是我一辈子来一次的地方,孩子们,我们的到来不过是你们人生中的蜉蝣,望心口留下点点回忆,不求永远铭记,只求偶尔想起可带来些许慰藉。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1.0&sid=164772&time=1535943838&signature=mZjEPYDGOJ685MLWwrbNaA8xNPUblw7l3zVgQoedxKAkR20pBq&sign=234ec546be649618bdd3372c93aced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