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暑期实践篇】四川学子“三下乡”:感恩他人,祝福自己
时间:2018-09-02点击次数:作者:李悦 周海洋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达州9月1日电(通讯员 李悦 周海洋)7月23日至8月6日,“医家同行人”支教小队来到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屈沟村,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支教活动,此次活动对象为留守儿童。团队希望在这短暂的半个月,在陪伴他们的同时,带给他们正能量,形成良好的品质。
此次支教活动,团队有20名成员。而支教所需的物资,团队20人并不能以一己之力承担。因此,团队筹集了千余爱心人士的善心,一起助力乡村教育,关爱乡村儿童。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说:“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为了让孩子们感恩所有对自己给予帮助的人,团队设计了一系列以“感恩”为主题的课程。
手工课上,别出心裁的感恩贺卡
“医家同行人”开设以“感恩”为主题的手工课,教孩子们做感恩明信片。手工课上,志愿者以感恩小故事《面包里的金币》为引,引发孩子们对感恩他人的思考。随后,志愿者带领孩子们用卡纸、彩笔开始做感恩明信片,并将感恩的话语写在卡纸上。在做明信片的过程中,孩子们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做出许多别具一格的明信片,他们的创造力让授课志愿者感到十分惊讶,她说:“我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们能够做出这么好看的明信片,这让我感到太意外了!”有几个孩子给我们的队员也写了感恩明信片,队员全灿涛说:“我才来几天,孩子们竟然给我也做了一个感恩明信片,我感到十分惊喜!”艺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东西,用艺术教育孩子,用艺术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用艺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过感恩明信片,孩子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对帮助自己的人表达感恩之心。手工课上,孩子们送给志愿者的贺卡。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严诗语 摄
音乐课上,一首《父亲》入人心
音乐课上,志愿者选择了一首《父亲》,入了人心。此次活动的对象,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面打工挣钱,由爷爷奶奶带大。他们只有过年的时候,可能才能与父母相见,父母打工又很忙,父爱和母爱,他们很少亲身感受到。但是,孩子是父母爱情的结晶,都是父母的宝贝。此次课程主要目的在于以一首《父亲》,激发孩子们对父母的情感,去用心客观地感受,父爱与母爱。课程结束后,很多孩子和志愿者交流到:“我知道爸爸妈妈在外打工挣钱很辛苦,可是我真的很想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孩子们都很善良和单纯,虽然明白父母的苦衷,但是还是想要多见见父母。音乐课上,志愿者教授孩子们歌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莉萍 摄
性教育课上,爱护自己,感恩妈妈
课上,志愿者先给孩子们播放了一则动画短片,通过有趣的画面、浅显生动的语言向孩子们解释了“我从哪里来”:精子来自爸爸体内,卵子来自妈妈体内,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妈妈十月怀胎生下宝宝。孩子们听得很认真,稚嫩的脸上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随后,志愿者进一步解释受精卵是如何一步一步在妈妈的子宫里发育的,并邀请孩子实际体验妈妈孕育宝宝时的重量增加。志愿者让孩子将书包背在身前,往书包一瓶一瓶地放矿泉水,从而去体会妈妈孕育时的辛苦,去感受父母的爱。孩子们在课后说道:“妈妈怀着我们的时候肯定很难受,肚子上那么大一坨。”志愿者也告诉孩子们,妈妈真的很不容易,每一位妈妈都是很伟大的,希望大家好好爱护妈妈。性教育课上,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讲解受精卵的发育。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成辰 摄
这一系列“感恩”课程,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感恩他人,更是让志愿者感受到了来自孩子们的温暖与善良。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1.0&sid=163953&time=1535879582&signature=ApbNLQGOPvkzKWxBE3gD1Mj2rnc86p4yM2eV8nrowqJXmZjY59&sign=e93823b9be93cf39d15057fabd0755a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