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实践调研报告】聚焦凉山州养殖现状,畜禽疾病防疫正当时 ——关于马路口村养殖业的调研报告
时间:2018-09-01点击次数:作者:朱梦茹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成都9月1日电(通讯员 朱梦茹)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投身于三农建设,承担起当代大学生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情系三农”团队,结合学科优势,在雷波县烂坝子乡马路口村多家养殖场(户)进行实地调研。团队通过对当前农村畜禽养殖现状的了解,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当地的家禽、畜牧卫生疾病等问题,改善农户和养殖场畜牧、家禽卫生健康情况,普及科学处理畜禽废物的有效方法,提高民众对于畜禽废物及其污染的认识,提高社会大众、养殖户与自身的环保意识与责任。

调研时间:2018年7月23日-2018年7月28日

调研地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烂坝子乡马路口村

1.前言

四川省是我国畜禽养殖业大省,生猪等畜禽产品产量长期居全国第一。据数据显示,2020年四川省生猪等主要畜禽规模养殖比重将提高到80%以上。养殖业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更多、更优质的畜产品,但在这些数字背后,也隐藏着养殖所带来的环境隐患。四川省畜禽养殖业年排放COD 390万吨,排放氨氮79万吨。分别是工业排放量的13倍和38倍,是生活污染排放量的8倍和17倍;大牲畜粪便和猪粪年产生量约为2.5亿吨左右。另外畜禽的尸体和粪便等废弃物存在大量的细菌、病毒,反过来加剧当地动物疾病的流行,影响人畜健康。畜禽养殖业已经成为四川省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和污染治理的主要对象之一。

全力推进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四川在新时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查遗补缺、除疴祛疾、应对挑战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四川农业依旧矛盾突出、问题凸显,主要症结在于五个方面。一是农业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农产品“蛛网困境”显现。二是农业现代化程度低,科技创新应用不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关键领域缺乏复合、高精尖型人才,基层科技服务能力弱。三是农业农村多功能开发滞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农业的环保功能未能保障,农产品农药超标现象时有发生,这与消费者追求安全、绿色、生态农产品的需求存在差距。农业产业链“短而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与高品质、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差距较大。四是横向机制缺乏,品牌优势难以形成。缺乏产业协同联结机制指导方案、保障措施、鼓励政策等,上层设计尚未谋划完善。五是农产品国际贸易渠道通而不畅,农产品国际贸易情况不尽如人意。

2.养殖概况

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是四川88个贫困县之一,雷波县烂坝子乡马路口村主要以本地黄牛、山羊、绵羊和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种植方法,缺乏对环境,粪便排污的正确清洁处理方法,导致畜禽废物污染问题严重,动物死亡率较高,出栏率降低,以致收入不大可观。马路口村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产业发展较迟缓,没有实现规模化养殖。养殖户缺乏相关的科学技术,兽药滥用现象严重,畜禽死亡率较高。由于地理环境限制,畜禽产品只能在村里自产自销,没有完善的产业链。

当地的养殖户以散养为主,大多养殖户所养殖的牲畜数量较少,养殖以放养为主,圈养为辅。但养殖户的养殖防疫意识参差不齐。小型养殖户养殖舍通风情况不好甚至环境卫生较差,粪便多直接用作废料。

3.现存问题

3.1畜禽尸体处理问题

3.1.1散养户污染防治意识不足。

意外死亡畜禽极有可能传播疾病,按照无害化处理要求,有焚烧、化制、深埋等处理办法。由于条件限制,大多散养户的选择是深埋,但尸体深埋的厚度也有严格的要求。由于农户污染防治意识的不足,经常出现随意掩埋或丢弃的现象。

3.1.2职能部门宣传、监管有待增强

相关部门对畜禽废物利用的宣传力度不够,对畜禽废物处理方法的普及不足,日常缺少对养殖户的培训与监督,导致其绿色养殖意识较差。

3.1.3缺少相关设备设施

集中处理动物尸体、病死动物无害化的尸体处理场尚未建成,生物降解处理病死畜禽的设施缺乏,饮水和土壤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有风险。

3.2养殖技术问题

3.2.1养殖户自身技术认识不足

养殖户缺乏技术知识和有效的市场信息,跟风现象严重,没有自己的特色,也没有一套自己的经营理念。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

3.2.2政府,企业对养殖户技术支持不足

养殖户由于自身认识一方面限制了产业的发展,但更多的是政府,企业对养殖户的支持不足,养殖户获取知识渠道有限,与技术人才沟通困难。科学技术、绿色养殖的推广普及不到位,村民对科学养殖,合理用药的意识不高。村内的知识讲座,技术培训不够深入,未能广泛普及先进技术,提高全村总体经济效益。

3.2.3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养殖户管理经验参差不齐、养殖场地规范不一致、防疫制度建设有差距。大部分养殖户还沿袭着传统的养殖方式,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猪、鸡、鸭等畜禽养殖缺乏先进科学技术,经济效益低。

3.2.4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健全。

养殖规模不大,农村地区多为散在养殖户,产业链条很短,抵抗养殖业周期性风险能力不强,浪费严重。

3.3 防疫意识淡薄

3.3.1 缺乏消毒观念

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几乎所有的养殖场均未实行严格的人员出入消毒措施,防疫也仅限于饮水防疫,没有其他消毒防疫措施,畜禽圈舍的粪便处理不规范,缺乏疾病预防观念。

3.3.2 缺乏免疫预防

小型养殖户对畜禽疾病缺乏了解,村内尚未建立兽医畜牧站,畜禽疾病预防往往没有普遍性和针对性。中型养殖户的免疫程序不规范不科学,导致免疫失效,增加经济负担。防疫成本较高,防疫药品在牲畜体内残留较大。

3.3.3病畜处理不规范

在农村家禽养殖场中,需隔离的家禽依旧与发病禽混在一起,这易促使疫病传播,加剧了疫病的防治难度。病死家禽没有按规定做到深埋或烧毁,携带的大量病菌病毒会对养殖环境造成污染,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3.3.4防疫制度不够健全

定期免疫没有形成制度,宣传不够到位。新补栏的禽畜得不到有效监管。此外,由于防疫方法的落后,免疫效果不佳。

4.解决方法

4.1做好预防免疫工作,消除安全隐患

4.1.1建立健全防疫体系

做到及早防疫,及时防治,牢牢把关生产、流通各个环节,严防重大动物疫病发生,降低防治费用,降低禽畜死亡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损失,让农户放心饲养。

4.1.2加强基层防疫队伍建设

完善动物防疫监测预警体系、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动物防疫物资保障体系,强化对乡镇和村级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动物防疫人员的专业技能。

4.1.3加强防疫工作的宣传监管

深入各养殖户,确保畜禽群体始终处于有效的免疫保护状态。在政府的统一组织安排下开展消毒灭源工作。由畜牧中心统一购买消毒药,对养殖户的畜禽圈舍全面清粪消毒,同时宣传搞好灭蚊工作,有效杜绝病源的滋生和传播。

4.2 学习先进办法

4.2.1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

当地政府、养殖户为相关专业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学生在跟随老师和防疫站技术人员学习的同时,为村民及养殖大户提供养殖方面的合理化建议和疫病防治,以此不断提高村民的养殖技术水平,也让学生获取实践经验,达到互利双赢。

4.2.2与兽药公司建立合作关系。

由兽药公司派遣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宣传,防疫站将该公司产品作为采购主要供应商。

4.3 推动相关部门完善政策体系

4.3.2 建立健全赔偿体系,保证养殖生产收益

通过充分调研和协商,相关部门介入,同时对接保险业务,应保尽保,保证收益,降低养殖户风险。

4.3.3 建立健全产业扶持体系,保证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

良种补贴、机购置及报废补贴、贴息贷款扶持资金、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建建设和落实,确保农民利益。

4.4 加强宣传力度

通过走村入户、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小册子和逢场摆摊设点等方式,指导广大养殖户采取重视预防工作。

广泛开展“四进”活动:进乡村、进集市、进学校、进养殖户。向群众讲解动物防疫基本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从发病到治疗、从预防到护理的知识。

4.5形成产业集群,完善产业链,实现区域规模经济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链是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基于一定的技术经济关联,并依据特定的逻辑关系和时空布局关系客观形成的链条式关联关系形态。

通过形成和完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在发展农村养殖业中便不难实现区域规模经济,从而更大程度地降低养殖户的费用,减少养殖户的生产和出售成本。

4.6科学合理制定饲料标准和饲养管理规程

严格按照饲养管理规程进行饲养,不断满足种畜禽生长发育需要,努力降低饲养成本,不断提高饲料转化率、饲养效果和养殖场经济效益,做到饲养管理标准化;同时要建立投入品登记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对畜禽养殖场投入品管理的有关规定,确保畜产品的质量安全。

养殖场外休息的母猪和小猪。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团队成员进入养殖场考察。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团队发放自制的畜禽疾病知识手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团队在马路口村举办养殖培训。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1.0&sid=163073&time=1535804831&signature=2xKb8LA9nmqlJRV56zE31yYz9ViDWR1ZDNjYOMGgyPBWwreQ0X&sign=622588ca2f939de367c8e7f168b19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