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绵阳8月30日电(通讯员 关兴艾)距离“5·12汶川特大地震”已经过去整整十年,十年前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因地势特殊和距离震源极近等多重原因,成为几大重灾区之一,几近被夷为平地,不得不整体移迁新址。在这十年间,北川县政府致力于大力发展以羌族文化为特色的旅游产业,为北川带来新生机和新面貌
8月24日至8月27日,由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学子组成的社会实践团队”实干才是真“前往新北川永昌镇,展开以“发现北川崭新面貌,弘扬羌族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暑期实践活动,了解并感受重建十年后新北川的人文风貌。
“实干才是真”队成员在“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与身着羌族服饰的工作人员合照。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映入眼帘的第一幕便是将羌族与现代风格融为一体的行政办公楼,楼前荷叶片片,绿树茵茵。楼上挂有“学习贯彻县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 奋力书写大美羌城生态强县小康北川建设新篇章”字样的横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实践团队成员穿着统一服装,认真制定调研计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是四川省内为数不多的、专门介绍少数民族文化的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民俗博物馆接待员身着美丽的羌族服饰,为博物馆增添一道亮丽的风采。对于镜头,她有些害羞地介绍道:“博物馆每天游客量可达300至500人次,一年的客流量可达10万至20万人次。”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羌族民俗博物馆内逼真的蜡像通过编织竹篓的动作,生动地展示了羌族人民的生活常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团队成员采访在博物馆内游览的一家人时,感受到老北川人民对于生活变化的感慨。爷爷说道:“我来自老北川,当时地震的时候,所有房子都震得一塌糊涂,现在可以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关兴艾 摄。
一位来自老北川的博物馆安保人员也欣然接受采访。安保阿姨面带笑容,反应积极,心情愉悦地描述着这十年来生活的巨大变化:“现在的这个生活环境呀,那肯定是比以前好多了。交通比以前方便太多, 出门就是路,以前可没有这样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团队也十分有幸采访到博物馆馆长——高馆长。高馆长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向我们介绍了羌族民俗博物馆的整体建筑风格:“羌族民俗博物馆总体由中规院设计,外形突出‘起山、搭寨、造田’,融入许多羌族文化元素,内部也是运用石砌碉楼的传统羌族建筑形式进行设计和建造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团队成员来到将现代与传统完美契合的羌族风情街——巴拿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巴拿恰是一条综合型商业街,白日吸引不少旅客游览。但傍晚将至时,生活气息愈加浓郁,已然成为北川本地人民常常前往的饭后漫步休闲广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天色渐暗,一家以烤全羊为特色的饭庄燃起了篝火。羌族人民穿着特色服饰,围着篝火跳起羌族特色舞蹈。周围就餐的食客情不自禁地跟着拍手,情绪也融入进这欢快的气氛之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巴拿恰广场内,一个来自北川的家庭正在乘凉,夫妻和睦,兄弟玩耍,其乐融融的氛围让人目不转睛。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
巴拿恰商业街全景。这样一种融合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助益延续了传承几千年的羌族文化。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关兴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