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大学生走进大美筠连。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凡真 摄
中国青年网宜宾8月20日电(通讯员 罗万群 夏晓燕)筠连县作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山区于一体的贫困县,利用独特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山繁川育—藏牛于户”的庭院养牛模式。7月26日,四川农业大学犇牛队跟随筠连县沐爱镇畜牧站刘辉站长和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学动物医院兽医师李浪兽医师走进沐爱镇金溪村,深入了解肉牛养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探寻乡村振兴战略下筠连县肉牛产业的发展道路。
2016年7月,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筠连黄牛”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两年筠连县在产业发展上有重大突破和创新。在培育产业脱贫攻坚进程中,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并围绕供给侧改革大力发展肉牛产业,建立“1+8”良种繁育基地、肉牛养殖合作社的龙头企业,带动周边村落的养殖,有效推动肉牛产业快速健康发展、贫困户养牛增收,体现了“输血”到“造血”的扶贫模式。
走访了解养牛能人,探知自繁自养模式
金溪村万大厅书记集村书记、兽医师一身,不仅自己养殖有62头筠连黄牛,还鼓励并带动村中1700多头牛的养殖,被刘辉站长亲切地称之为“能人”。村民胆小怕养殖黄牛血本无归。万书记就挨家挨户到村里的大户家劝说,并且首先带头养殖,看到肉牛养殖的市场确实好,大家纷纷加入开始大规模养殖。
小分队走进万书记的牛舍,看到的便是正在滴水的石壁,四面通风,清凉舒适,李浪老师表示:“这个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很适合肉牛养殖。”“加上我精心的管理,我养殖出的肉牛品质都很高”万书记很是自豪地回答。
万书记介绍,他主要依靠畜牧局发放的冻精,进行人工授精,用自己的母牛产小牛,再将小牛养大育肥后卖出去,形成良好的自繁模式。
通过访问,分队了解到其牛饲料来源也是自己种植的皇竹草(农家肥施用)+酒糟,早上下午各一顿,并进行通宵供水;但同时,万书记也在为母牛出现难产胎衣下不的现象苦恼,对于这种情况,万书记会利用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自己给牛进行剖腹产,极大的节约了养殖成本,形成良好的自养模式。
对于牛粪的处理,万书记利用地理特点,在坡上修沼气池,坡下建化粪池,建成了极为省力的牛粪处理“传送带”。据万书记介绍,金溪村的养殖户已基本形成自繁自养的循环养殖模式。
资金不能断链,拖住就是成功者
经万书记介绍,金溪村的大多数养殖户由煤炭工人转型而来,大家利用在煤场工作积累的资金投用于养殖。煤场工作虽收入高,但风险大,且近几年,大多数煤场关闭,所以,在政府的引导下人们纷纷开始养殖黄牛。
养殖户刘某就是一个煤炭工人转型的,他采取了牛+猪+鸭的养殖模式,多元发展。他介绍到:“养殖母牛经济效益较育肥牛差一点,周期长。”养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所以常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煤场工作是前几年养殖资金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年,多数煤场关闭,所以,刘某只有缩小了养殖规模,但从未想过要放弃养殖,反而是搞起了多元养殖。不仅养殖了小成本的鸭子,更大胆投入资金养殖猪,采取用卖出的钱再买进的模式,形成资金链的循环。
他大胆预计今年的猪价会有所上涨,正好可以再引进一批先进的黄牛品种。他说到:“养牛由刚开始的摸爬滚打,到慢慢地得心应手。只要资金链不断裂,拖住就一定能成功。”养殖户刘某脸上满是对未来的憧憬。
政策引导养殖,形成产业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宜宾市高度重视肉牛业发展,制定了全市“产业转型、创新发展”的战略部署,引导农户积极养殖,把肉牛产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
筠连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具有较好的养牛条件,本地品种为黄牛,其产业结构在筠连扶贫攻坚方面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已基本形成了集养殖、销售、加工、餐饮、生态、环保为一体的“四产”发展新格局。
政府对于当地牛常见疾病防治较为重视,如口蹄疫疫苗的发放。瘦肉精的抽检工作也在不断开展。在政策的引领下,养殖户的数量在增长,养殖观念在转变,养殖技术在提高,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攀升。

万大厅书记介绍养殖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凡真 摄

李浪兽医师与养殖户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唐凡真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