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19日电(通讯员 陈璟怡)郫县豆瓣酱作为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巴蜀味道,交织着人民生活,映射着四川文化。7月21日,为探秘川菜之魂——郫县豆瓣,动医院“成都记忆”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前往“豆瓣之乡”郫县,开展了为期8天的实践活动。团队着重对位于安德镇的中国•川菜体验园景区进行了参观走访活动,深度挖掘蜀地饮食文化,透过“烟火气”,看独有的川字号文化。

队员赴川菜体验园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一鸣 摄
走进川菜体验园区,了解豆瓣前世今生
21日,“成都记忆”团队来到了位于郫县安德镇的中国•川菜体验园景区。正式参观之前,团队与川菜展览馆的负责人进行了交谈。
访谈之初,负责人与队员浅谈了她对川菜形成的看法,“川菜多由实践中创制出来。他们于长期经营中,在吃食的色、香、味上精心制作,逐渐创制出独具匠心的名小吃。郫县豆瓣,也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负责人说道。这一观点引起了队员的好奇,于是负责人带领团队去参观豆瓣历史长廊。历史长廊通过文字和图片展示了豆瓣的前世今生:于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形成雏形,历经数百年的磨砺,形成了极为成熟的制作工艺,现在更是衍生出了文旅融合、三产联动的特色川菜产业链,推动着郫县的经济文化双发展。“郫县豆瓣真的美名远飘海外呀!”面对着豆瓣贸易展示墙,队员感叹着。
随后负责人带队员依次参观川菜印象、川菜历史、川菜魅力、郫县豆瓣、川菜产园区、现代川菜形成与繁荣等六个展区,带领队员穿梭在“以川菜为题,以豆瓣为魂”的展馆中,详细的讲解中全方位了解郫县豆瓣的前世今生,与巴蜀饮食文化的形成和昌盛。队员们都感触良多。

豆瓣酱曲饼制作展示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焕章 摄
了解制作过程,体味匠心独运
参观展区后,负责人带领队员详细地观看了郫县豆瓣酱曲发酵的过程和豆瓣的后酵制作。现场的技术人员正在将制成的曲饼放入扁筐中,送入温度保持在36.5℃的曲房,使之自然发酵。之后团队前往参观户外后酵过程。传统豆瓣酱制法仍讲究“日晒夜露”,现场也根据翻、晒、露分为三个区域,数位工作人员正用竹木杵杆不断搅拌,让豆瓣接触到空气。队员也迫不及待地亲身体验了一把日晒工作,边抹着额头的汗水边说:“我可以想象出工人们顶着烈日,汗水浸透衣衫,不断用木棍翻晒的场景,感受那份匠人精神”。据悉,豆瓣需要六个月来成熟。再接着翻晒三、四个月,经过技术人员长达十个月左右的精心照料,这缸豆瓣酱才算是成熟了。最后呈现出来风味各异的豆瓣酱,从色、香、味等方方面面,都体现出了川菜之魂表达的匠心精神。

豆瓣酱“日晒夜露”的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焕章 摄
百菜百味,一菜一格
美食从来都是与文化紧密相连的,这是团队讨论参观成果后的一句话总结。对郫县豆瓣和川菜的探索也让团队对四川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看法。
巴蜀美食百菜百味这一特点,正是四川文化多元化的良好体现。随着“湖广填四川”等颇具规模的移民迁徙,四川地区人际交流空前频繁;各地风俗相互渗透、融合,最终形成了丰富而大融合的文化特征,“百菜百味”的川菜格局也应运而生。每一道菜,都有其“人格、品格”,每一道菜品的故事交织起来,让四川文化格外鲜活。不同的是口味和背后的故事,但道道菜品共同表达的,是四川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想要将生活嚼出滋味,把日子过得有声有色,四川人民把这一点,放在一粥一饭中,一汤一菜间,让平常的日子也色香味俱全。
通过几日的考察,团队不仅看到了郫县豆瓣的发展历程,更是感受到川菜所折射的,小到市井民众之人生百态,大到社会变迁之历史格局。其魅力在此刻被放大,川字号文化也因此熠熠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