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3日,当三支小分队迎着晨曦、向着微风分别奔赴汶川、彭州、都江堰三地时,我们地震十周年的调研就此开始了。我所在的分队是去往彭州,一行共五人。在刚到彭州市宝山村时,我们走在宽阔平坦一望无边的大马路上,两旁是鳞次栉比、规模宏大的别墅群、农家乐群,抬眼是扑面而来的绿意,我几乎忘了这里曾经是一片废墟,是灾区中的极重灾区。于是我问自己,也问宝山:是什么力量促使这片废墟重生?通过十天的走访调研,我在两人一物间寻得了答案。
调研的第一天里,有一个人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她就是代姐。代姐是龙门山政府的行政人员,也是在她的陪同下,我们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问卷采访。代姐似乎熟悉宝山的每一个人,每碰到一个村民,她都会亲切地打招呼,“王嬢嬢”、“廖叔”、“张婆婆”,一个个熟稔的称呼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有时候我们在一旁做问卷,代姐就会抱着一家的小孩,一边笑着逗他,一边与他的家人亲切地拉着家常,眼前融洽和谐的景象化作一个词出现在我的脑海——鱼水情。政府是鱼,人民为水,政府离不开,水里也不能没有鱼,他们是团结一体的。只有与民团结的政府才培养得出如代姐般与民相亲的行政人员,透过代姐,我仿佛可以看到,过去十年里政府和人民是怎样拧成一股绳,结成一条心,共同将这片曾经满目疮痍的废墟变成一片祥和的乐土。

龙门山镇政府工作人员热情地讲解当地发现历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丰 摄
在连续几天的采访调研中,我们走了近十里山路,来到了宝山村村委会委员廖叔的家里。我知道,通过廖叔,我们将了解到一个扎根于每个宝山人民心里的词语——“集体经济”。这是我们在采访时几乎每个受访者都会提到的词语,无论是政府行政人员、企业职员还是普通群众。
果然,在廖叔深入浅出的讲解后,我对为什么灾后十年宝山经济能得以迅速恢复又有了更深的认识。宝山村民通过集资形成经济共同体宝山集团,在他们的勠力同心、艰苦奋斗之下,宝山集团得以发展壮大,村民也得以实现家园重建并走向集体富裕。
“宝山一直走的路线都是以集体经济为主……宝山集团的资金是全体村民共有的,最终也会反馈给村民或是为村民做事。”廖叔说这句话的时候眼里泛着温情,这是承诺,也是坚守。我不知道形成如此规模的集体经济具体需要什么,但我敢肯定的是,最需要的一定是团结,是全体宝山村民的紧密结合。

宝山村村民自豪地向队员介绍自己的农家乐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丰 摄全国人民一条心
在一次采访结束回去的路上,我注意到了许多高大的立牌,具体的形状样式甚至连颜色我都记不清了,但是上面的字却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福建援建”。我向队里彭州本地的同学问起才知道,原来十年前的浩劫后,彭州市是在福建省的援建下得以恢复了家园。而我们调研的其他两地,汶川和都江堰则分别是由广东和上海进行援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说的大概就是这个。全国几乎每个省及直辖市在灾区都有其对应的援建地,在10万平方公里的灾区里可以拼凑出一整张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地图。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十年前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抗震救灾时,电视里那首几乎每天都会响起的歌曲,“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血脉能创造奇迹,大山毅然举起,无论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天裂了,去缝起……”

来到宝山村村委会委员廖春林家中,廖叔专注地填写调研问卷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锦 摄
漫长的十年被浓缩进这短暂的十天里,如白驹过隙般在我的眼前奔走流逝,从中我得以稍稍窥探到废墟上的重生之路。来时的那个问题又浮现在我的脑海,但我的心中早已有答案,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蕴含着改天换地的力量——团结,是宝山民与民之间的团结,是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团结,更是全国人民的大团结。
(通讯员 潘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