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实践感悟篇】社会实践感悟:漫漫支教路,浓浓老鹰情
时间:2018-08-17点击次数:作者:邹俊杰 江琳娟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资阳8月17日电(通讯员 邹俊杰 江琳娟)提及支教两个字,我想往后余生都忘不了老鹰这个地方。为响应国家发出的全国大学生西部支援的号召,同时也是为了实现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愿望,我于8月22日跟随织阳支教团队踏上了去老鹰乡的路途。

支教感悟:初遇篇

记得刚来时是当地赵村长接待我们,当地人的热情让我们路途的疲惫瞬间消失。在我们的要求下赵村长首先带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学校,“老鹰小学”四个字映入眼帘,它给我们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朴实。由于我们去的时间较晚,当地学校早已放假,因此学校显得空荡荡的。
       在第二天我们就着手招生工作。在我们赶到招生地点时,孩子们大部分都早早坐在那儿等着我们了。见到我们来,孩子们一个个高兴的说着,“老师好”,“老师你们从哪里来啊”,“老师是你教我吗?”队员们一下子被孩子们的问题问得措手不及,这时心里涌现了一个词:热情。老鹰的孩子们十分热情,他们的问题无不在表现出他们的天真可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对接触新老师的渴望。

招生工作进行中,孩子们再认真听老师介绍自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支教感悟:教学篇

老鹰属于比较偏远的地区,教学资源匮乏,师资力量和教学硬件设施都和城里差距很大,尤其是音乐和物理的教学开展特别麻烦。但是,这一切都阻挡不住孩子们好学的心。同时,老师们针对这种情况,纷纷自己带来了必要的教学设施,尽自己的一份力来改善教学条件。
       为了缩短当地孩子与城里孩子的差距,老师们一致决定提升文化课的深度。平时我们文化课上课都是十分严肃的,孩子们也很懂事,上课都很认真听讲,我们教给他们的可能当时他们听不懂,但是他们都很用心去记,在期末考试时大家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让老师们都十分欣慰。
       文化课固然重要,其他课也不能少。我们开设了音乐课,美术课,西班牙语课还有手语课等多门兴趣课程。别看这些孩子们可能见识得很少,可他们才艺的天赋一点都不低。记得第一次上四年级音乐课,当时李佳雯在黑板上写满了歌词,孩子们都很好奇的问:“今天老师要干什么啊,搞这么正式。”音乐老师姜育聪笑着对孩子们说到:“今天我们举行音乐比赛,你们就是参赛者,由老师选出表现优秀的同学,我有奖励哦。”“好哇”同学们都拍手表示赞同,整个街道上瞬间热闹起来。一阵阵歌声,一阵阵笑声交织在一起,编织成了我最美的梦。

音乐老师正在给孩子们上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支教感悟:生活篇

有人说老师是奉献者,将所学的知识五四的奉献给了孩子们。可我却觉得,孩子们给我的或许比我给他们的要多。他们给我感动,我们做饭的地点十分炎热,每次上完课后做饭大家都热得满头大汗,初一一个叫黄英俊的孩子经常在我们做饭时跑来给我们扇风,“老师,你刚上完课又做饭,我给你扇风吧。”,他自己累得满头大汗依然帮助我们,做完饭后也是每次都找个借口就笑嘻嘻地走了。每次看他憨厚的笑容,澄澈透明的眼睛,听到他温暖的话语,我们心里都是暖暖的。
       在这之前,我总认为只有老师才会关注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可是现在想来,他们又何尝不是在关心着我们呢?

黄英俊正在认真听老师讲解错题。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支教感悟:离别篇

快乐的时光总时短暂的,这句话用来形容此时的场景最为恰当。在8月12日,支教队员和学生一起进行了最后的汇报演出,压出结束时,我们一起唱起了“送别”。唱着唱着队伍里想起了不知道谁的抽噎声。在演唱中途,队员王玉琴中途从前面慢慢挪到后面,怕影响到大家,自己在最后面小声的哭着。
       二十一天前,我们怀着期望而来;二十一天后;我们满载收获而去。
      在孩子们那里,我们学会了如何长大,如何去爱,如何在人生长河中,保留那一段段美好。

孩子们正在表演手语操“成都”。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0.4&sid=126224&time=1534492790&signature=5jqEkWRmZyvzPO2bBdGX78BEyKhnq51l36xneA0QpKgM9NYL8V&sign=d6a3db854737380eb78d59001204bae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