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广安8月16日电(通讯员 田思璐 李怡瑾)炎炎酷暑,热浪阵阵,四川农业大学“本草千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行走在广安市岳池县十里药乡的田间地头。广安,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故乡,却因“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规模总量小”的特殊市情,一直为四川省重点扶贫对象。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精准扶贫、脱贫政策依托广安特色中药材种植落地生根,有力地促进了广安市医药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生活过得如何,百姓心中有面明镜。团队队员走进村民家中,与他们交流,倾听他们眼中的乡村振兴。
基础建设一户都不能少
小小的一瓦砖房,旁边加上几平方米的隔间便是一户人家。一对老夫妻正在忙着做早饭。队员们一大早就前往岳池县马家沟村进行调研。谈起目前的生活状况,老爷爷表示村里修好了公路,出行十分便捷。但在生活用水方面出现了困难。“我们去年才回到农村,家里没接自来水管,现在生活用水全靠自己挑。”在屋里帮着烧柴做饭的奶奶对没能赶上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又不知找谁帮忙有些不满。支教队员看着还未来得及清理完杂草的院子,一小块晾晒的谷物,不禁为老人的生活担忧起来。
在详细询问情况后队员了解到,两位老人都是六十岁以上高龄,由于此前并未在村里居住,许多政府福利都没有享受到。早前村里通自来水时,因老家无人居住并未能纳入规划之中。如今想要重新铺设水管,老人需要额外缴纳1000元费用。虽有儿女在外工作提供生活费,两位老人仍觉得费用太高便选择自己挑水。
随后,队员积极和老人沟通:“生活用水来源必须达到卫生标准,自来水源头有保障,你们的身体健康才有保障。”农民物质生活已取得大飞跃,但少数农民的健康意识还有待提高,农村旧意识、过度节俭导致的生活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基础建设路上,一户都不能落下。
老干部眼中的村镇发展
“是大学生调研是吧?来屋里坐!”队员们受到一户人家的热情迎接,原本被烈日炙烤的燥热也消退不少。“您对于现在村里发展有何看法?”“新农村建设好啊!现在与以前的生活可是大不相同。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改善。”接受采访的老人感叹着国家的快速发展。根据回收的调差问卷显示,村民普遍认为医疗、住房教育等几大方面都有显著改善,其中38%的村民认为交通改善最为明显,社会福利增多也被21%的村民认为是一大改善方面。
“那还有哪些地方是您觉得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吗?医疗、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可以谈谈。”调研队员进一步与老人沟通。“以前村里就就有合办医疗社,后来不知怎么都没了。如今只有到镇上的医院看病。虽说交通方便,但还是家门口的更近嘛。”老人仔细回忆,一手敲着桌角说道,“以前我当村长的时候,想搞个活动室迟迟没能落实。希望村干部们能够尽快办好,大家有个地方搞些集体活动是很好的。”老人无意中说出自己曾担任村长一职,调研队抓住机会询问了村里的整个状况。“以前马家沟村是个穷地方,种庄稼水土条件不算好,村里人都往外跑。如今政府带着企业种起了中草药,变荒地为特色土壤,我们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
在老干部眼中,马家沟的发展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深入落实也稳步提升。“不足总归是有的,但人民对生活已经相当满意了。我们都很感谢国家!”老村长用这样一段话总结他对于乡村振兴的看法。

调研队员与村民进行交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怡瑾 摄
政策推广渐入人心
“你知道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吗?”“你对当地中药材种植有了解吗?”诸如此类的问题被调研队员一次次提起。当地农户仍以老人居多,据调查,当地农户文化水平54%在小学及以下,29%为初中水平,仅有17%达到初中以上。国家政策是否准确传达给普通百姓是实践团队调研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为期三天的调研过程中,团队走访岳池县马家沟、小门路村、大梨村、鹿子坝村、梁家坳共五个村落,民众对当地中药材种植情况普遍了解。当提及“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等国家政策时,大部分农民表示有所了解,“前些日子我们还开会学习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呢。”但仍有小部分农户表示不太清楚相关政策,只有“村上对贫困户有补贴、国家对农民有福利”的模糊概念。由于年纪大,接受新知识慢,村干部引导、解释、带领学习的方式是促进政策深入人心的重要举措。
农户要凝聚多方力量,充分发挥广安中药材产业优势,进一步推广、深刻认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和脱贫“造血”功能,打好广安6344平方公里大地上的脱贫攻坚战。

实践团队前往村民家中进行调查问卷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怡瑾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