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绵竹8月16日电(通讯员 戴雨芸)中华民族是在灾难中奋进,在逆境中前行的民族。十年前,“5·12”地震,一场惨烈的天灾开启了新的奋进起点。十年,可以让纯真孩童成长为有志青年;可以让国家的发展实现质的飞跃;可以让汶川凤凰涅槃,浴火重生!2018年8月11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情暖墟心”调研团队回访汶川、彭州等灾区进行调研活动。
本次回访,调研团队从彭州市开始,依次走访龙门山镇、白鹿镇等地,随后向当年地震震中区域汶川绵竹出发。
铭记历史
白鹿镇原本是一个传统农业小镇,在2008年5月12日的8秒内,它成为了遗迹。据悉,整个白鹿镇房屋倒塌率为55%,死亡68人。

彭州市白鹿镇的欧式建筑。中国青年通讯员 廖静 摄
步入小镇,映入队员们眼帘的是: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欧式建筑屹立于曾经的那片废墟,绚烂的色彩取代了冰冷的黑白。“这真的是曾经那个满目疮痍的城市吗?”边走边看,同行的队员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借助重建资本和政策的支持,获得新生,现如今白鹿镇已是一座凸显浪漫特色的中法风情小镇了。
从白鹿镇停车场出来,步行几百米便是白鹿的老学校,目前已经变成地震遗址和地震教育中心。当地人介绍到:“地震中,这所白鹿镇九年制学校的三层教学楼被抬高了3米,但主体建筑竟然没有受到破坏,所以现被称为地震中的‘最牛教学楼’”。
游走在一尊尊逃生还原雕塑中,一位队员如此感慨道:“这是多么纯真的面孔啊,他们是在让我们铭记灾难,铭记历史,十年的血与泪,我们不能忘,更加不敢忘。”历史是一面镜子,只有铭记历史,灾难才不能让我们止步不前。

白鹿镇下书苑的学校遗址。中国青年通讯员 廖静 摄
感恩前行
随后调研小分队前往了绵竹市的年画村,如同走进了一幅乡村美图之中:白墙黛瓦、雕梁画栋、古秀朴净,一栋栋具有苏州特色的小楼,屹立于街道两旁,在墙面还有随处可见的年画。

绵竹市年画村新建家园。中国青年通讯员 顾礼 摄
据了解,年画村是由江苏省对口援建的灾后重建村庄。与调研人员一同随行的是位土生土长的绵竹老人,见证了年画村的岁月变迁:“十年前这曾是孝德镇生活环境最差的一个村,村里的很多房屋都裂纹累累,但如今每家每户都已经住上了四合院新居,这都要感谢江苏人民对我们的帮助啊。” 激动的语气中蕴含着满满的感激之情。三载日夕相伴,十年热血难凉。10万援建人,近113亿资金,十年过去了,这份爱在这块涅槃重生的土地上依然继续发光发热,温暖人心。
在绵竹,人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最漂亮的是民房,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 队员们走走停停,看着那些援建者挥洒过汗水的地方,走在那方注满全国人民深情厚意的热土,一路上感知到的是:“感恩”这颗种子已经生根发芽。
生者奋斗
“土中大艺术,纸上剑南春”称赞的便是绵竹年画,其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有极为浓厚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如今这里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绵竹市年画街坊。中国青年通讯员 顾礼 摄
十年来,抗震救灾、灾后重建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离不开援建省市的无私奉献,离不开社会各界的相扶相助,但更离不开的是灾区群众的自强奋斗。据悉,全村目前共有年画绘制家庭作坊100多户,震前年画年产值还不到20万元,现在全村年画销售收入已经超过3000万元。
走访中,队员们采访到一位年画艺人,他表示:“08年的地震将许多著名壁画和年画摧毁殆尽,这更加让我们绵竹年画人下定决心用手中的画笔迎接挑战,将年画永久传承,才有了今天的年画村。”事实证明,在这漫漫十年里,他们经受住了考验,如今的年画村更加彰显出了它的特色,前往参观的游客也日益增多。
十年,汶川感恩前行,砥砺奋进,用行动追逐着“中国梦”。 “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一条条抗震救灾的标语喊出了生者重建家园的信心,道出了中华民族自力更生、不向命运低头的坚韧。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回首艰辛来路,放眼巴蜀大地,生者奋斗,如今汶川已凤凰涅槃,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