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实践感悟篇】支教感悟:耕耘老鹰乡,可待展翅飞
时间:2018-08-16点击次数:作者:李佳雯 张雅博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资阳8月16日电(通讯员 李佳雯 张雅博)从5月起的精心筹备,到7月21日的正式启程赴约,再到8月12日的文艺汇演,四川农业大学织阳支教团队于老鹰乡开展的夏令营活动终于圆满放下帷幕。如梦般懵懂初遇的老鹰,现在却成了一块魂牵梦萦的故土。

“我会牢牢记住你的脸,我会珍惜你给的思念,这些日子在我心中,永远都不会抹去。我不能答应你,我是否会再回来。不回头,不回头的走下去…”

一曲“再见”,泪水再次模糊视线。回顾的22天的支教历程,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犹记得初来的那天,太阳火辣的一如我们的热血青春。一群人携大包小包,风尘仆仆的赶来,带着满腔少年的热血与激情、带着如期赴约的许诺、带着反哺基层的社会价值信仰。然而,不顺才是生活的常态。

种种原因,教学场地受到限制,高年级孩子只能在志愿者们的居所分块开展教学;低年级的孩子们只能拥挤在一间小小教室中,没有风扇、人流密度过高、空气流动极差…酷热难耐。幸运的是有家长表示愿意借出暂时闲置的铺面来缓解场地问题。

志愿者与作业优秀获奖励孩子亲密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你们是来支教的老师吗”街铺里的阿姨问道。

“是的是的。”我和同行的队员激动地回答道。

“快出来!”伴着一声应和,一个小男孩从里屋探出小脑袋,眼睛里闪动着羞涩而又欢欣的光芒。孩子们的期待,宛若干涸中的一泓清泉,滋润了焦灼的思虑,给我们继续前进、攻坚克难的动力。

然而新的问题也接踵而至。硬条件基本解决后,具体行课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备课难度失误、孩子们分数与实操能力不对等、课程进度拖沓、距离生疏感对课程配合度的影响等。

加班熬夜,集思广益,开会通力应对问题,不停调试内容难度以匹配实际,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让夏令营的教学更有实际效价。

挑战与收获并存,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我也获益良多。不少孩子陆陆续续进入了叛逆期,一副生人勿近的冷酷模样。然而实际的相处中,才发现这群孩子外表有多带刺,内心就有多柔软细腻。

从尽快融入环境,到小心翼翼的靠近你们,一点点切身体会到所谓问题少年内心与行为的真实反差。学着在亲和与严厉中适时切换,感受到一天天的更加信任亲密。

不会忘记芯雨给我的精致礼物,以及耳边的轻语“老师,辛苦了”;不会忘记为雪敏扎起的马尾,你的笑意直入心田;不会忘记俊涛坐在后排默默为我把扇驱热,买水解渴,是你让我切身明白了“老师不渴老师不累”的真正涵义;不会忘记收到了匿名信一字一句认真吐露的不仅是心声,更是你们纯真的善良,那样动人;不会忘记英峻次次完美的听写,给我无限的存在价值感;不会忘记殷浩雅的送别,气喘吁吁的最后道别,那三步一回头,懂事的让人心碎。

志愿者为孩子们扎马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江育聪 摄

感谢你们和我们共享笑,给我们叩开你们心门的机会;更感谢你们坦诚的泪,给我们拥抱安慰你们的机会。

当然,我更不会忘记的是我们,是织阳团队。

一起平衡每天的教学与柴米油盐;一起站成一线面对突发情况;一起直面难题,厚积薄发;一起分担一起成长;一起用不懈、团结、坚韧信守我们的承诺。不抛弃,不放弃,一起从最好的“我”变成最好的“我们”我们是团队,更是家人!

文艺汇演后志愿者们合唱歌曲“再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老师你们明年还会再来吗…”

“老师你们可不可以不走…”

孩子们眼中闪着那样炽热的光,故事也终于接近尾声。然后我却如歌中所说,“不能答应你是否再回来”

聚散终有时,我会记得老鹰傍晚的落日余晖,偶尔还有燕子两三。

就让不舍、感动、回忆的泪水尽情流吧!

资阳!织阳!我们2019不见不散!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0.4&sid=123514&time=1534400340&signature=Oz5NPeoJjl0pEAqLZYQM4q5VbLSZWQ4692Vrk3gBdwXDyWK8bv&sign=82c0f90bda3ea4bfba079d7dd3d0e97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