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实践感悟篇】“三下乡”感悟:支农扶贫,我与祖国同进步
时间:2018-08-13点击次数:作者:朱梦茹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13日电(通讯员 朱梦茹)赶着七月的尾巴,我圆满结束了我在凉山雷波一周的暑期实践。凉山深处彝族同胞的艰难处境,雷波秀丽俊美的景色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跟随着情系三农团队的脚步深入大山,深入农村,这已经是第二年了。从去年暑假的青涩懵懂,到今年七月的沉稳熟练,这都是三下乡实践给我带来的成长。
     

这是情系三农团队成立的第五个年头了,从2014年至今,情系三农的脚步踏及了雅安、邛崃、南充、眉山等四川各大小县城,深入农村,防疫治疫,为农村养殖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作为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的长期性品牌团队,我们希望用专业所长,深入农村,普及科学技术,帮助农户们解决畜禽疫病,提高收益,也使得自己扎实专业功底,在实践中出真知,长才干。

       初入雷波,县城热闹惬意
     

2018年,我们再次启航,这次的目的地是雷波,那个孟获故里也是那个国家深度贫困县。经过八个多小时的颠簸,我们终于到达了雷波县城。“中国优质脐橙第一县”的招牌,远远地就刊登在了去往县城的公路两旁。县城里人们赶着集,哼着曲,聊着天,十分热闹。汉彝文化在这座小县城彼此融合,又各自发扬着优点与特色,为县城增加了不少光彩。
     

“这就是所谓的深度贫困县吗?我咋看着大家日子过得挺小康的呢?”我疑惑的问着接待我们的彝族大哥罗达曲。“这里是县城,当然比较热闹了。你继续往大山里走,特别是走到深山里的彝族村落,那里的景象可和这儿完全不一样。明天我们到了养殖场你就知道了。”罗大哥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凉山彝族人,热情大方是我对他的第一印象。罗大哥去年在山里建起了一个养殖场,想要依靠山里优越的地势和物资,在村里发展芭蕉芋猪的养殖产业,带动村里的贫困户脱贫增收。


可是好景不长,养殖场疫病的蔓延使罗大哥慌了手脚,200多只乌金猪接二连三的病倒了,不说带动村民脱贫增收了,连维持养殖场的运营都成了难题。这也是罗大哥此次请我们前来帮忙的原因。

       深入大山,村寨贫穷落后
     

稍作休整,次日清晨,我们便继续赶路。距离县城80多公里的烂坝子乡马路口村是我们的目的地。“国家这几年大力投资在雷波搞公路建设,我们现在的路呀比以前好走多了,就是大山里还剩一些尾巴没有完工,估计也就这两年的事儿了吧。”罗大哥开心地跟我们讲到。电商融入、特色产业发展、教育扶贫公路两旁的标语无不显示着我国为实现精准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心。
     

“还有半个小时就要到了,你们给家人报个平安吧,养殖场那边没有信号,几乎与世隔绝,条件很艰苦,你们要做好准备呀!”罗大哥提醒着我们。越往大山里开,风景越美,空气越好,山路上随处可见村民们放养的牛羊,有时笨拙的牛儿们挡了路,罗大哥还要拼命按喇叭驱赶呢。“这么好的景色,不发展旅游实在可惜了呀!”我感叹道。

山路上行走的山羊。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下午两点,我们到达了烂坝子乡马路口村,举目一望与秀美的大山美景截然相反的是村道口牛羊粪便随处可见,柴草、用具杂乱摆放。一些村民横躺在村口的大树下,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身上还散发着酒气。走进村民的家中,院坝污水横溢,屋内垃圾遍地,破旧泥垢的衣衫被随意搭在厨房外的长绳上。厨房里堆叠着油腻的碗筷,房屋里四处飞舞着苍蝇……
     

“村子里基本都是彝族人,都按照上一辈的样子慢悠悠的过日子,不怎么爱卫生。我这次驻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呀就是要督促他们讲卫生,抛开陈规陋习,移风易俗,整治超生、攀比这些不好的风气。”马路口村杨刚书记向团队解释道。改变陈规陋习,推行教育扶贫是马路口村扶贫工作的优先选项和第一道突破口。

团队成员采访马路口村杨刚书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支农扶贫,助力脱贫奔康
     

到达养殖场后,果真如罗大哥所说,我们都与外界断了联络。养殖场由于资金短缺,把猪都放养在山坡山自行觅食。沿路的猪崽见了我们都吓得纷纷绕路。来到养殖厂房内,几只猪缩在角落里,骨瘦如柴。这么瘦的猪,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初步诊断后,团队成员纷纷各执己见,有的人认为这猪是患了肺炎,有的人又说这猪是得了霍乱。


为了根治在养殖场肆掠的疫病,我们连着两天跟随着厂长喂食,打针,考察养殖场的养殖环境和技术规范。临走前还要取了病猪的解剖图片。猪得的究竟是什么病?大家的诊断到底谁对谁错?大家决定回学校让老师做个裁判。

团队成员进入养殖场考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为了帮助马路口村规范养殖,科学养殖。我们拎着2000多袋兽药和自己制作的畜禽疾病防疫手册在村委会办起了讲座。由于语言不通,我们邀请了罗大哥为我们做翻译。分发兽药,讲解知识手册,规范养殖技术大家配合地井井有条。团队的协作,是三下乡旅途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团队成员为村民发放兽药。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讲座结束后,我们挨家挨户的到贫困户家了解脱贫进展。住房、生活、收入、健康、教育、紧要需求,我们试着探寻马路口村贫困的病因,希望能为当地脱贫攻坚献一份力。村民们新建的房屋整洁而美观,生活舒适而惬意,家家户户的孩子都读上了书,或是在外谋到了出路。而致富无门路,发展无资金是马路口村贫困的病因。


产业发展是第一要素,有了科学技术,搞起特色产业,才能真正带动村民脱贫增收,转“输血”扶贫为“造血”扶贫。

团队成员走村入户,进行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情系三农,一直在路上
     

回到学校后,我们询问了猪病专家徐志文老师。"根据照片来看,比较疑似猪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一定要隔离,其次要做好防疫工作。"得到了老师的认证,我得意的笑了。大家根据在雷波考察情况,撰写了圈养技术规范、疫病防控措施等一系列养殖场的建设规范反馈给了罗大哥。"谢谢同学们,你们以后要是有什么科研项目呀,需要用猪的,随时打给我,大哥能帮忙的一定帮。"罗大哥的一席话,洗刷掉了我这几日的疲惫,让我感到充实和满足。
     

暑期的实践,暂时告一段落了,但雷波的美景还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党基层扶贫工作的扎实推进,雷波县城的热闹市井,我的祖国正在越变越好,而我也在不断地实践经历中,和祖国一同进步着。情系三农,农勤四季,我们将不止于此,一直前行。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0.4&sid=116159&time=1534128559&signature=q9b8ne3myXKLv0lpjr2RaBpPnnsmRV4xP5OAdZD6NYMBgwzVQG&sign=aa5a4e29df5756830d32e660593cbc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