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12日电(通讯员 李俊霖 朱梦茹)为了解雷波县精准扶贫工作开展状况,助力当地脱贫奔康,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长期性品牌团队情系三农团队于7月23日至7月28日在雷波进行了实地的支农扶贫调研。
雷波属凉山彝族自治州东部小凉山区,彝族能歌善舞,其语言、文化、服饰、饮食、风俗都具独特风格。雷波不仅人文荟萃,而且拥有丰富的自然物产,更有孟获故里、中国彝族民歌之乡、中国优质脐橙第一县等美誉。即便如此,171个贫困村、17057户76296的贫困人口,高达32%的贫困发生率还是使得雷波久久不能摆脱“深度贫困县”的帽子。是什么阻碍着雷波的发展?如何才能使雷波真正闻名?带着这样的疑问,情系三农团队走进凉山雷波,究贫困病因,助脱贫奔康。
讲文明·树新风·改陋习·促脱贫
在雷波这样一个自然资产丰富的地方,为何迟迟无法摆脱贫困县的烦扰?团队在走访中发现在雷波以彝寨为主的村寨仍处于一种古老的生活模式。生活环境卫生较差,举目一望村道口牛羊粪便随处可见,柴草、用具杂乱摆放。一些村民横躺在村口的大树下,蓬头垢面,衣衫褴褛,身上还散发着酒气。
“扶贫工作的第一步就要从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卫生着手,大抓落实。” 雷波县烂坝子乡乡长孙乙祥如是说。烂坝子乡的脱贫奔康就得从“洗脸、扫地”这些最简单的事情开始,让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移风易俗,是孙乙祥乡长开展帮扶工作的优先选项和第一道突破口。为此烂坝子乡成立了“洁净个人,点亮村寨”的专项行动小组,挨家挨户为村民发放毛巾、牙膏牙刷、香皂、洗衣粉、洗洁精等个人卫生用品。情系三农团队在调研的同时跟随日常督察小组,深入村户进行环境卫生强化检查,看到村民厨房中堆放的油腻的碗筷,队员们拿起来洗洁精帮助村民清洗了起来。

团队成员帮助村民打扫厨房,清洗碗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据团队了解,除了懒惰,高额彩礼、抽烟喝酒、攀比奢靡之风更使得村寨的贫穷度不断地加深,当地脱贫攻坚任务不断加重。“家里本就没什么收入,但是村上人情往来,份子钱却少不了给的,别人邀请你,你人不去,钱也要去呀。”贫困户瓦其内热如是说。为此,团队在走访中大力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恶俗禁办”的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助力当地群众精神脱贫,奔向小康。
推教育·学文化·养素质·助奔康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扶贫是阻断贫穷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雷波县将教育扶贫作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狠抓各项教育优惠政策落实,稳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烂坝子乡马路口村杨刚书记告诉团队:“想要做到精准扶贫,就一定要在下一辈人身上多花功夫。” 烂坝子乡落实教育扶贫政策,对贫困家庭子女资助实行多项政策叠加并享,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实现了全乡建档立卡学生应助尽助、应享尽享。
“每多一个辍学生,就多一个贫困生。”烂坝子乡为了改变村民陈旧的观念想法,挨家挨户进行教育政策宣讲鼓励彝族父母送孩子上学,改变命运。义务教育政策的全面推进,使得大凉山的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到书本知识所带来的快乐,团队成员此次前往雷波也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了一整箱儿童读物,“想到孩子们那双清澈透亮的双眼,看着书籍露出的天真的笑容,我自己也感到很快乐和满足。”队员宗凡杰在整理书籍时如是说道。

队员正在整理为雷波捐献的书籍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情系三农团队成员在雷波实践中,一边调研,一边协助当地工作人员宣传教育的相关政策、成果,为精准扶贫的落实助力。“我家的大儿子去年刚考上大学在西昌学院学兽医呢,等他毕业后就能回来帮着乡亲们一起养猪啦!小女儿也马上就要上中学了,我再辛苦几年,争取让女儿也读上大学。”彝族大叔约其曲者骄傲地对队员们说。“现在国家出台了很多大学生助学贷款,以及一系列针对贫困生的助学政策,很多学校也设立了奖学金,助学金,所以叔叔不必担心,只要您孩子好好学习,一定能读上大学的。”队员陈璟怡耐心的向大叔讲解道。知识的阳光洒满了凉山,雷波孩子们的命运正在逐渐被教育改变,这座大山的命运也将逐渐被这群孩子所改变。

团队成员走村入户,宣传调研。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