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实践感悟篇】“三下乡”感悟:热血同行,一路成长
时间:2018-08-12点击次数:作者:林莉萍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达州8月12日电(通讯员 林莉萍)花开盛夏,一路同行。这个夏天,医家同行人支教小队和达州市屈沟村童伴之家的孩子们一起度过了难忘的十五天。在这十五天的时光中,我们经历了许多酸甜苦辣,这些记忆是我人生中最珍贵的一段回忆。

  苦:  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7月22日,我来到了屈沟村,正式开始了我的第一次支教生活。刚下车的时候,队员们心情激动但又有点担心,因为我们想给孩子带去最好的体验。然而,当下,我们有更紧急的事情需要考虑:13名队员的生活住宿。屈沟村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落,只有一条约两米宽的水泥路通向镇上,步行约俩小时,这意味着这次支教生活的艰辛。村政府给我们安排了一间空房屋供我们食宿,队员们都开玩笑说道:“真是家徒四壁,一览无余。”好在我们自己带了很多生活用品,才让这里有了一点家的气息。
  支教第一天,达州天气38℃,坐车七小时,晚上睡地板,没有风扇。支教生活艰苦但我们从未想过要放弃。在接下来的日子中,为我们有陆续经历了生源危机、教学设备简陋、停水停电、无米下炊,等种种难题,但正如东野圭吾所说:“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我们就是很酷的医家同行人支教小队。

支教点没有教学设备,向童伴之家借的课桌。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莉萍 摄

  辣: 生源危机大爆炸
  我们在屈沟村安顿好后,便开始了教学准备,每一个队员都期待着在第二天的开营仪式上与孩子们正式见面。然而7月23日,我们只等来了7个学生。开营仪式不得不因此而推迟。“难道是我们做的不够好,孩子们都不愿意到我们这里来。”我心里这样想,队员们也不由得变得沮丧起来。后来经过多方沟通了解,原来是因为很多屈沟村的村民都搬到镇上了,导致留在村里的孩子变少了。通川区共青团委了解到我们的情况,立马帮我们想办法解决,给予了我们大力支持,帮我们宣传,最后成功招到17个学生,支教活动顺利进行。

通川区团委慰问医家同行人。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莉萍 摄

  甜:  孩子们的笑容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说了这么些困难,那么是什么支持我们一直坚持下去呢?我想大概是孩子们最可爱、最天真的笑容吧!上手工课时,制作感恩贺卡、时光胶囊,孩子们笑了;上3D打印课时,给打印好的模型上色,孩子们笑了;上舞蹈课时,看着对方笨拙的舞姿,孩子们笑了;趣味运动会上,有趣的趣味游戏,开心的玩耍,孩子们笑了。孩子们特别爱笑,我每一次看见他们的笑容,听见他们的笑声,都觉得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为了守护孩子们的笑容,我们医家同行人会一直坚持下去。

舞蹈课上孩子们正在学习舞蹈,脸上展现出开心的笑容。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莉萍 摄

  酸:  音乐课上动真情,一首《父亲》入心      
       孩子们经常笑,上课笑,下课也笑。但是有一次课程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有孩子哭了。那是一节音乐课,志愿者教给了孩子们一首《父亲》。课堂开始,教学十分顺利,志愿者教唱一遍后,大多数孩子就会唱了。接下来的分组表演环节,在我的视频拍摄镜头中,我发现有两个小女孩竟哭了起来。随即助课志愿者马上前去安慰她们。后来我了解到,这两个女生是两姐妹,几个月前父母离异了,他们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过自己的父亲了。看惯了孩子们笑,一时之间孩子哭了不知道怎样才能安慰他们,我自己心里也酸酸的。留在屈沟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一年下来,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很少。他们渴望爱,渴望关心,渴望亲情,这就是当初我们为什么选择屈沟村作为我们支教点的原因。我们希望以己之力,关心他们,陪伴他们,带给他们欢乐。

音乐课上孩子们学习歌曲《父亲》。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莉萍 摄

  五个月前,支教小队的队长找到我问我是否有兴趣参加这次支教活动,我回答说希望自己的大学生活能过的有意义,支教也是自己一直的心愿,就这样我成了现在队伍中的一员。从今年三月份到七月份,我们的队伍前前后后一共准备了接近5个月。从开始写申请书、智慧书包筹筹款到课程设计,这所有的过程都凝结着每一个队员们辛苦努力的汗水。总之,这个夏天辛苦和快乐并存,十分有意义。我想这段难忘的记忆会伴随我一生,鼓励我在今后的日子里克服困难、努力成长。

医家同行人的志愿者们获得了成长,最后在童伴之家门口结营合影留恋,相约未来。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莉萍 摄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0.4&sid=115145&time=1534044173&signature=bvJnXBk5Pw0ALYDjZx8G4ZALZdIDWz1olKN2Q3yzm6VREOr9pg&sign=3e9300465d1bb36014ee64cfee71d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