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聆听文心田老师心里的“川农大精神”之声
时间:2018-06-06点击次数:作者:赵飘审稿:宋三多

201862日上午10点,在成都校区六教203,动物医学院2016级基础临床兽医研究生党支部与2016级博士生党支部联合开展了“传承川农大精神,共筑‘双一流’梦想”党日活动之“聆听文心田老师心里的‘川农大精神’”之声。

此次活动很荣幸邀请到前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的文心田教授来为我们讲述他心里的“川农大精神”,文心田教授从“‘川农大精神’在全国的影响”、“为什么要宣传‘川农大精神’”和“精神的本质”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讲解。

“川农大”精神在全国有影响。“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川农大精神”是在学校长期办学历程中,通过数代人传承、实践、逐渐升华形成的。进入本世纪以来,“川农大精神”在省内外逐渐产生了较大、较深远的影响。对此,自己和广大教职工感到自豪,同时也受到鼓舞。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大的影响?一是由于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等众多媒体对“川农大精神”进行的多轮集中宣传与报道,体现“川农大精神”的众多人和事真实而感人;二是“川农大精神”本身具有的时代意义。

“川农大”精神要继续传承。1956年,学校从成都迁到雅安,这里群山环抱,经济落后,校舍简陋,远离中心城市,条件十分艰苦,加之农业科学研究的特点,科教工作的艰苦性难以想象。杨开渠教授、周开达院士、颜济教授、荣廷昭院士、夏定友教授和杨凤教授等等老一辈的先生们用一颗坚忍不拔的心踏遍了巴山蜀水,尝尽了艰辛困苦,几十年来栉风沐雨,取得了许许多多轰动全国的成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校共取得科研成果45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奖320多项,教师人均达0.6项,其中水稻、小麦研究分别获国家发明一等奖,玉米获国家发明二等奖;迄今在四川省颁发的6个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中,我校包揽3项。近年来,累计投入8000万元的科研经费 ,创造了300多亿元的社会经济效益。

“终生不忘报国志,矢志追求勤科研”正是这代人最好的写照,也是对川农大精神“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实创新”最好的诠释,老一辈专家用"人梯"精神,营造出和谐的学术氛围与人际关系。高尚的师德、淳厚的学风在校园延续,令人如沐春风。正是老一辈教授终生报国的精神和行为深深感染着自己的学生,在这个时候,出国留学的学子们极大多数纷纷回国,报效祖国,文心田教授便是其中之一,文教授1966年高中毕业,1969年初下乡当知青,之后曾在农村基层畜牧站工作多年。并于1984年底在川农大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7年被选派到德国汉诺威兽医学院学习。出国前,导师夏定友的勉励,学校领导、老师的送行,文教授所教的学生集体签名赠他相册以作纪念。文教授深深感到学校对自己的培养和老师、学生对自己的一片深情、信任和期望。

1990年初,学校来信告诉他教研室因教学急需,希望他尽快回国。是拿到博士学位再回去还是尽快回国?最终,文教授选择了服从学校工作需要,放弃继续攻读学位,于19904月按期回到了学校,并在回校后的第三天便走上讲台,承担起繁重的教学任务。1993年,作为四川唯一代表,文教授参加了中宣部、人事部等在京举行的“拳拳赤子心”表彰活动,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组采访谈到这段经历时,文教授自己深有感触地说:“回国前思想斗争很激烈,确实很想在德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再回国。这时我想到我的导师和我教过的学生,导师终身报国的精神和行为深深感染着我,现学校工作急需,我想我还是应按期回来,学校需要我,我不能置之不理,我回国不能与学校讲任何价钱。”如同文教授所言,这是“故巢燕归来”。

让川农人有共同的灵魂。念大学本科到现在,文教授在川农大已快四十年了。文教授深感学校要拥有较强的竞争力,没有自己的大学精神是不行的,什么是精神?正如什么是“女排精神”?郎平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候知道不会赢也竭尽全力!”陈忠和说:“精神是看不见的东西,应该是从每天训练中去体现,而不是喊口号,没有每天的训练做基础,谈什么精神。”他们都说得很质朴而深刻。文教授认为,精神虽是无形的,但却又是客观存在的。精神内藏于心,是人们带着目标与追求,不管条件多么困难与艰苦,都要奋力拼搏去争取的内心动力与执着,是在每天的实干中体现出来,是能真切感受到的。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在雅安办学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学校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现在学校办学和科研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有的方面已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但在农业科技方面培养人才和出成果,仅靠高楼大厦和实验室的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川农人既要瞄准学科前沿,即“顶天”,也要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实际,即“立地”。因此,面向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和出科技成果,还必须踩田土、进圈舍、钻林子,这是农业科教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养尊处优是不行的,始终必须不畏难、不怕苦,奋斗拼搏。“川农大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早已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和社会的广泛认同,这非常难得。不管今后发展条件再好,都永远值得继承和发扬。与我们的“川农大精神”相辅相成的,还有我们的校训:“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人一辈子应如何奋斗?价值如何体现?“川农大精神”和校训里面都做了回答,她对学校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相信“川农大精神”对学校继续发展还将发挥极大的推动作用。“川农大精神”永放光芒!

“新老知识分子,致力于民族复兴,兴中华之农事,以报国的奉献精神,热爱农业。不畏艰苦,拼搏奋斗,求实攀登的科技求索精神”是 “川农大精神”的精髓。

“听文教授的“川农大精神”,感慨颇多,文教授七十高龄,一个半小时的分享会,挺直腰板,站着给我们讲完,谈及夏定友教授,有所哽咽,我辈在如今交通发达、学习环境与科研条件都非常好的条件下,更应牢记老一辈的先生们在艰苦年代奋斗不息的精神,并将川农大人胸怀祖国,为国分忧,为民谋利,爱国敬业的奉献精神;甘于清苦,淡泊名利,身体力行,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奋力拼搏,你追我赶,薪火传承,团结拼搏的进取精神;脚踏实地,严谨治学,勇于探索,追求真理,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传承下去。”博士生代科谈到。

在场的研究生备受鼓舞:以前是“穷地方,苦地方,建功立业好地方”,现在是“传承川农大精神,共筑‘双一流’梦想”,在“双一流”建设中,我们作为川农大的一名学子,传承“川农大精神”,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脚踏实地,为建设“双一流”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学校新闻网报道链接:http://news.sicau.edu.cn/info/1078/46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