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2017暑期社会实践:百余学生干部感受家乡变化,读懂“一带一路”
时间:2017-08-23点击次数:作者:郑若愚审稿:宋三多

今年暑假,动物医学院学学生组织通过网络组建了一支由学院第十、十一届两届百余名学生主干组成的实践团队,开展了“感受家乡变化,读懂‘一带一路’”的主题实践教育活动。百余名学生干部开展形式多样的调研与体验,了解二十余个省市地区近年来的细微变化,用行动去感知和读懂国家“一带一路”宏图战略。

“一带一路”规划的18个重点省市自治区中,有11个是实践团队中学生主干的家乡地。他们在实践中或实地调研、或通过各种资源收集信息和数据、或顶岗锻炼感受行业实况;他们有的结伴同行、有的独自寻访、有的带领身边的小伙伴一起深入实地,用文字、数据、图片、影像等共同观察、了解和记录“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后各自家乡、乃至全国各地种种点滴变化。除了自己出生长大的家乡之外,学生干部们还通过暑期自己参与的其他社会实践活动,拓展调研地域、范围和内容,也把足迹留在了其他重点或非重点省市。

主要由学生干部为骨干的5支国家旅游局“文明背包客”专项团队,在四川、山西和沪宁杭等地宣传文明出行、绿色旅游的同时,实地调研近些年当地相关产业和民众生活方式的变化。如DC团队通过调研和体验感受到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一国家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先行先试的重大举措的价值、意义和示范作用。

学生干部杨维杰带领“医心象阳”团队在云南大山里支教的过程中,通过调研留守儿童和老人的生活质量,侧面了解当地在外打工的青壮年,尤其是在“一带一路”重点省市工作的人们工作内容和收入的变化情况。

学院“力源读书俱乐部”的学生干部会员奔赴1300公里外的广西桂林,会同南京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同专业同学,深入行业一线,用动医学子的视角切身去感受“海上丝绸之路”前沿的广西的温度与变化。

无论是线上的搜索与学习,还是切身的实践与体会,动医的百余名学生干部通过自己的青年视角,观察和体会“一带一路”所带来的改变。“制度创新”、“留学多元化”、“文化交融”、“创业机遇”、“海淘更方便”、“数据贸易”、“共享经济”、“负面清单”等成为同学们讨论的热词,甚至“以后会不会嫁个外国人/取个漂亮的外国姑娘”、“四川姑娘去阿拉伯国家会不会变干”等也成大家言谈间的高频词。

与此同时,学院还初步设计了两套数据库用于收集各路信息,一套是模式相对客观的网络问卷,主要收集各地容易量化的数据,主要涉及政策、贸易、金融、就业以及民众感受等方面;另一套是调研后同学们的主观感受,形式体裁不限,主要获悉实践后同学们心路变化、对专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重新认知等。“从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到2015年3月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再到今年5月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带一路’这个词已经深入人心。大伙通过调研,促进了对相关时政知识的自主学习和内化,使我们对自我的定位更为准确;对今后的学习工作更有指引;对未来融入其中,投入到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青春更有信心!同时,一组组真实的数据、一幕幕真切的体验,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我们国家的民族气度和负责人的大国心态,以及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远大雄心!”实践活动学生负责人郑若愚谈及实践经历时如是感触!

据悉,此次月余的“感受家乡变化,读懂‘一带一路’”网上实践活动,是动医学院团委相应高校共青团改革,积极推进“网上共青团”建设的一次尝试。是在学院多年实施流动团支部,特别是建立学生组织流动团支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取得较好效果基础上的一次探索;也是根据校团委第二课堂“众创众筹众评”工作思路的一次实践。利用虚拟的平台,实施实际的行动,让学生自己开展非教条式、填鸭式、宏大叙事的说教式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促进学院学生组织完善制度、革新机制;促进学生干部从“一带一路”的战略思维中,用好共商、共享、共建思路服务好广大同学,发挥好“四自”功能。此外,学院将结合此次同学们调研收集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利用寒暑假实践,分版块分类别地继续推动该项实践教育活动,促进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学校新闻网报道链接:http://www.sicau.edu.cn/news/news/2017/0823/30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