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2017暑期社会实践:带着问号访三地,破题扶贫寻“蜀光”
时间:2017-08-21点击次数:作者:魏瑞利、潘丽思审稿:宋三多

一个是5A级景区、闻名国内外,一个是始于宋代即是历代四川边防驻军重地、有世界第一立佛“八仙山大佛”等名胜,一个是川东气田核心区域、全国百大产煤县、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得天独厚“优势”、换做他地都可支柱当地经济良好发展的阆中、屏山、领水三县,为什么还戴着“贫困帽子”?四川农业大学动医学院团中央青年中国行百强团队“蜀光”团队的20名青年学子,带着这样的疑问,利用暑假先后分赴三地,开展实地调研,以期了解当地如何探寻破解贫困“脱帽”难题的关键,宣传国家“精准扶贫”推行以来取得的实绩,用行动迎接十九大。

为打通优势产业绿色命脉助力

阆中是国家5A级景区,为何还是全省88个贫困县之一?带着这样的疑问,全队成员通过从当地扶贫局、旅游局等机构了解到,目前阆中(古城)旅游资源、旅游经济的主要效益来源都集中在保宁街道(镇),但想要通过相对狭小的区域辐射全市摘掉贫困县的帽子,首要是打通和拓展交通网脉。把阆中的古镇资源连城有机的整体,最大程度辐射5A古城魅力和能量。经过近年的实际工作,交通网脉建设也初具成效,原来一到节假日,古城的交通就会全面瘫痪窘境,也得到了缓解。历史悠久的四川省屏山县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这里的一些古镇始建于宋代甚至更早;不少古镇依山傍水,街道全由青石板铺成,全木质结构的街坊至今保存完好,建筑别具风格。其中境内的龙华镇拥有八仙山和世界第一立佛等优质的旅游资源。以往造纸是龙华镇的支柱经济,但为了保护绿水青山,政府关闭600多家大小造纸厂,龙华的经济也因此“一蹶不振”。有舍必有得,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暂时的经济阻滞是为了后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然而道路实况差扼住了经济发展的命脉,道不通,经济很难以有大的起色。释放旅游资源优势,引入新的投资,就必须修好一条条惠民路。队员们在调研中也感受到了这些可喜的变化,比如三地原来偏远地区散乱的果林连成了果树基地,鲜美的瓜果产业不仅融入到阆中古城的旅游产业中,还被游客和商人带往各地。

“但是,建好交通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要想富先修路’,精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路政,其实更多地是民政。”在调研中,队员都有如此的感触:针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为某一户单独实施的,所以在推进的工程中,多少都会影响当下部分群众的生活习惯、方式甚至暂时的实际利益。因此,不光是单纯的把面上的工作做了,把基础设施建了、扶贫款项发了、相关技术教授了,富平就做好了,而是根据每户民众的实际情况,做好宣传和沟通,让他们真切了解扶贫工作和当地扶贫实践的关键,从而支持扶贫工作,为大家的实惠暂时放下自身暂时的利益,同心协力投入到扶贫工作中,这样群里的力量用起来了,才能一个也不落下、一个也不少,做到真正的精准。因此,团队成员在三个县实践中,一边调研,一边协助当地工作人员宣传扶贫的相关政策、成果,为精准扶贫的落地助力。

为扶智治愚助力

发展农业,提高农产业直接效益仍然帮助农村民众脱贫的重点。近几年三地的种植业很有起色,但养殖业总欠点火候,交通不便利,缺少投资,无法形成规模,但仍是许多缺少精壮劳动力家庭的选择。缺乏技术指导,没有行之有效的动物疾病防御措施是限制收入增长的拦路虎。

扶贫先扶智,队员在实地调研后,积极联系学校老师为当地民众提供技术指导。农户王婆婆自己在家养鸡维持家用,但她自家产的土鸡蛋总比市场上贩卖的个头小,以至于不得不低价贱卖。纯天然的好鸡蛋输在大小上,队员们将这一问题反馈给导师四川农业大学动医学院舒刚副教授。舒刚了解情况后,和实践队再次来到农户展开实地调查,四处走访后终于找到问题所在——当地散户的鸡多放在自家山头进行散养,饲喂以当地的粗玉米为主,母鸡所需的营养蛋白不能跟上。“在今后的饲养过程中,可添加米糠及富含营养蛋白的鸡饲养,可以极大改善鸡蛋偏小的问题。”看到王婆婆听取意见后舒展的眉头,队员都为她今后不再为紧巴巴的日子担忧而感到高兴。

治贫先治愚。脱贫,除了是经济上的发展,在根本上,更是教育方法、教育理念等全方位的革新。经过对600余名学生、24个贫困家庭的了解,发现孩子们在学习情况、性格特征等方面暴露出一些大大小小的问题。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外流现象特别严重,“代际贫困”也随着外出打工人数的增多日益严重。团队成员积极将收集相关资料,与学校的支教团队积极互动,一方面把一些教学资源和方式引入当地;一方面当地的教学情况尤其是寒暑假留守青少年的情况反馈给各支教团队,为将来组建支教团队赴当地助力教育精准扶贫贡献力量。

此外,团队在调研中了解到,一方面不少青少年鲜有和长期在外打工的父母共处的机会,长期缺少父爱母爱;另一方面,很多老人体弱多病,子女长期不在身边,家庭的温暖缺乏,心理上难易得到慰籍。做实精准扶贫,贫困人群的精神扶贫也非常重要。蜀光队员开展寻访、心理疏导、调研、宣传等力所能及助力积极行动助力精神扶贫。

暑期的调研,团队20名成员感受到了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以来农村的可喜变化,解答了调研前各种疑问;也同样感受到了青年人在这个工作中应负的责任。后期,团队会将调研收集的相关资料进一步整理,为下一步继续助力精准扶贫打好基础。

(学校新闻网报道链接:http://www.sicau.edu.cn/news/news/2017/0818/305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