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2017暑期社会实践:DC团队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时间:2017-08-02点击次数:作者:李相函 孔洁审稿:宋三多

为响应文明旅游号召,呼应保护历史文物主题,7月26日,四川农业大学DC团队成员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展开了全面侵略中国的大规模战争。12月13日,日本侵占南京后,在全城进行了四十多天的血腥屠杀,侵略军使用惨绝人寰的方法,杀害中国平民和被俘军人达30余万人。南京大屠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端残暴的法西斯兽行。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南京人民政府为悼念遇难者在1985年建成。该馆坐落在中国南京江东门街418号,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集体屠杀遗址和遇难者丛葬地。然而近年来,有很多游客破坏历史文物的事例出现,相关部门人员也在加大文物保护的力度,但仍有少数游客为了一己之利破坏了文物。

初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员们就被其庄严肃穆恢弘的气势给震慑住了。纪念馆正大门左侧镌刻着邓小平手书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名。悼念广场内有外形如十字架的标志碑,上面刻有南京大屠杀事件发生的时间;祭奠广场有刻有馆名的纪念石壁、和用中英日三国文字镌刻的“遇难者300000”的石壁;墓地广场有17块小型碑雕,部分地记载着南京大屠杀的主要遗址、史实,还有大型石雕母亲像、遇难者名单墙、赎罪碑等诸多景观,构成了生与死、悲与愤为主题的纪念性墓地的凄惨景象。

水池变成游客“许愿池”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的水池变成了游客的“许愿池”。水池里积有厚厚的一层硬币,除此之外,竟有游客还将地铁单程票抛入水池中,严重破坏了纪念馆内的环境。成员们经过询问相关保护人员了解到,其实在几年前,相关部门就引起重视,对水池内的硬币进行了清理,但是没过多久,游客又开始了向水池内抛硬币的行为。成员们也在现场看到很多游客只要到了水池旁,就开始掏出身上的硬币往水池里扔,有的成人游客还将手中的硬币交给自己的小孩抛,完全不注重对小孩的教育。

“看到大家都在往水池里扔硬币,我也就跟着扔了,”站在一旁的一位游客告诉成员们:“就当作是许个愿,保佑全家平安,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以前工作人员看到这样的行为会制止,但是游客一多,执勤人员也不能制止全部的游客,久而久之大家对抛硬币的行为都习以为常了。”一位正在执勤的工作人员说道。

成员们在阻止更多的游客向水池里扔硬币的同时,也向大家讲解道:“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地方,曾经有30余万同胞死于大屠杀。大家来参观纪念馆应该是缅怀过去,铭记历史,而不是为了自己许愿向水池中抛硬币,这是对在大屠杀中遇难者的不尊重。”

听到成员的话后,在一旁执勤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赞许:“水池只是纪念馆内的一处景观,并不是游客们的许愿池。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行为,是因为游客自身的文明旅游意识还不够强,同时,作为执勤人员,我们也没有及时制止游客。”

保护文物,文明出行

经过为期两天的实地调研,四川农业大学DC团队的陈团员们了解了游客这种不文明的行为的缘由。文明旅游不单单是景区和游客一方面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协力配合、共同努力,大力倡导文明旅游的社会氛围,助力游客养成良好旅游习惯。团队成员们也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去改善不文明旅游的现象。

团队成员谈到:“文明旅游,塑造着一个国家的外在形象,显示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展示新风尚,让全世界看到中国游客的文明、秩序和规范,让中国游客成为一道受欢迎的靓丽风景,需要从身边的细节做起。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携手做文明背包客,时时处处、点点滴滴将“文明”进行到底,最终,文明旅游的新时代、新风尚就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