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报告
【学术交流】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马成川研究员做客动医院“医家青年学者论坛”
时间:2023-11-23点击次数:作者:动物寄生虫病研究中心审稿:宋三多

(学校新闻报道链接:https://news.sicau.edu.cn/info/1078/74379.htm

11月22日上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马成川研究员应邀做客动物医学院“医家青年学者论坛”,在成都校区7教1109会议室为百余名动医师生带来了“N6-methyldeoxyadenine: an epigenetic modulator of metazoan homeostasis(甲基脱氧腺嘌呤:后生动物稳态的表观遗传调控因子)的学术报告。

很长一段时间内5mC及其衍生物(5hmC,5fC,5caC)被认为是哺乳动物中仅有的DNA表观修饰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一种广泛存在于原核生物中的DNA修饰-6mA被确定为包括哺乳动物在内的真核生物DNA甲基化修饰的新形式。该修饰在真核生物基因组上丰度极低,对其修饰特征、生物学功能和调控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另一方面,由于高分辨率测序技术的缺失,真核生物基因组6mA修饰的可信度以及如此低丰度的修饰是否具有生物学功能一直存在争议。此次报告,围绕6mA的争议,马成川为大家带来了关于真核生物基因组6mA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团队发现基因组DNA 6mA是秀丽隐杆线虫天然免疫反应的重要表观调控因子,报道了一个全新的6mA甲基转移酶METL-9,可通过甲基转移酶活性和非甲基转移酶活性双重模式以及与免疫反应相关转录因子DVE-1的相互作用,多层次调控线虫的天然免疫反应。同时开发单碱基分辨率方法揭示了6mA的基因组尺度修饰特征,为理解真核生物DNA 6mA功能和调控提供了新见解,这些研究为6mA领域争议破局奠定了基础。

围绕6mA的争议,科技工作者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为求得迷雾重重到柳暗花明。马成川还分享DNA 6mA和组蛋白H3K4me3两种甲基化修饰调控线粒体胁迫适应性跨代遗传的故事以及其在博士和博士后求学与科研的心得体会,勉励动医学子持之以恒必有所成,并伸出橄榄枝,希望未来有更多动医学子可以加入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报告结束后,现场师生与马成川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报告人简介

马成川,研究员,2018年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后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23年3月获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准聘助理教授(Tenure-track)、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输血研究所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中心研究员、课题组组长、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线粒体功能和天然免疫反应的表观遗传调控机制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Cell Biology,Cell Research,Science Advances发表研究论文数篇。实验室致力于利用交叉学科手段研究哺乳动物免疫和代谢稳态的调控机制,以及应激反应导致的稳态失衡在病原感染、血液疾病、血液生态、衰老等重大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