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至25日,四川农业大学情系三农—国医卓牧联盟宝墩分队(以下简称宝墩分队)围绕“三农问题”,聚焦乡村振兴,以农业强镇宝墩镇为据点,开展了为期15天的下乡实践调研。
了解基本情况,跨出调研第一步
据悉,宝墩镇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建设单位,目前拥有耕地面积40862.25亩,水稻种植产业发达,是新津优质粮油重要稳供片区,四川省主要粮食生产基地之一。近年来,宝墩镇走上“稻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一方面持续发展智慧农业建设,另一方面将传统的水稻农耕融合农业文化,打造新乡村旅游消费场景。宝墩分队秉承“强农兴农、卓牧助农”的助农初心,抓住宝墩镇走智慧农业与文旅产业的探索之路,聚焦数字赋能、产业融合、文旅结合等多种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旨在调研乡村振兴新方案,为现代化乡镇建设赋予新活力。
7月10日,宝墩分队抵达宝墩镇人民政府。宝墩镇党委副书记唐侦晰与宝墩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李斯亮热烈欢迎宝墩分队的到来,并与其交流了宝墩镇在农业、畜牧业、工业、人居等方面的基本情况。7月11日,宝墩分队跟随李斯亮前往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和宝墩遗址与宝墩文化展,了解到宝墩拥有成都平原发现年代最早、面积最大的史前城址,而新津区围绕的重要发展理念之一是“文博文旅文创”三文叠加,便以此对宝墩镇赋予了“文博”的定义。基于“文博”特色,宝墩镇大力发展文创旅游产业,以延展粮油、稻虾混养等产业的链条。至此,宝墩分队迈出了调研第一步。确定了宝墩镇的乡村振兴方向后,宝墩分队结合宣传资料与政府提供的官方资料,计划由整体到局部,前往各片区进行实地调研。
图为宝墩分队在天府农博园展区进行参观。
图为宝墩分队与宝墩镇领导进行交谈。
深入龙马村,发掘粮油产业发展现状
宝墩分队于7月11日、24日两次参访龙马村,先后来到汪氏农场、中化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董林盘竹林公园即“一米人生”研学基地。龙马村党总支书记付波桃告诉宝墩分队,“稻作原乡”片区重点发展粮油种植、文创研学、餐饮民宿等主导产业。龙马村正是该片区农业生产的中心,拥有多家粮油作坊,粮油产业基础好,被誉为“成都平原最会种田的村庄”。付波桃形容龙马村是一个“纯农业”村,占有大面积的田地,村民则呈散居状态。但与传统农业村不同的是,龙马村大部分人选择外出打工而非务农,村内设有龙马粮农协会,只有50人左右的农业职业经理人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土地流转率几乎达百分百。如今,龙马村正大力推动5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花费大量资金打造禾下花田餐厅、青竹小院等新乡村消费场景。
图为团队成员在参观汪氏农场储粮中心。
粮油基础产业进行得风风火火,但“稻作+文旅”产业、“互联网+”新路径的探索之路困难重重。“一米人生”研学项目找不到经验丰富的课程体系设计师和研学教师,“宝墩米”品牌的打造团队缺乏充足资金和创新创业经验,电商售卖缺乏有头脑、有想法、有经验的技术人才,想要增大龙马村的知名度但却不清楚方向。对这些情况,付波桃感叹道:“能玩得转这些的年轻人都出去了,只剩下中老年人,但现在哪里都找不到这些技术人才。”
走进“虾戏稻乡”片区,探索玉龙村前进之路
7月20日,宝墩分队来到玉龙村,一路参访了凃氏家庭农场和慧慧家庭农场。凃氏家庭农场农场负责人和玉龙村村支部书记杨兵细致地向宝墩分队介绍了农场的各个情况。他提到,农场所经营的育秧中心每年服务约3万亩良田,是新津最大的育秧中心,拥有拖拉机、育秧设备、插秧机、植保机械等一大批农业机械设备。农场负责人还向我们介绍了育秧技术、农机操作原理和种植期间的撒药流程,接着又与杨兵交流了农场的近况。从负责人口中,宝墩分队了解到育秧中心虽已普及农机使用,但仍然对农机了解较少,会出现盲目购置农机的情况,购置无法胜任工作的农机便被闲置,造成资金与空间的浪费。同时,乡村老龄化问题也是玉龙村头疼的点,育秧中心工作的人员多在五十岁到六十岁之间。负责人叹道:“想引入更多先进的技术,但不敢,怕推行不开,现在别说年轻人,三四十岁的人都少。”
图为宝墩分队在听育秧中心负责人讲解育秧技术。
接着,宝墩分队来到慧慧家庭农场,该农场拥有1500亩稻虾混养田,向游客提供龙虾垂钓体验服务。杨兵介绍到,慧慧家庭农场是“虾戏稻乡”片区新乡村消费场景的重点建设点,现正打算围绕该地周边建设产业小环线,但资金不足,单靠社会资本无法落实,只能靠上级政府拨款。小龙虾产业链延展的探索之路有许多阻碍,宝墩镇小龙虾的品牌打造还需要一步一步来。“乡村振兴最需要的其实是年轻人。”回程的路上,杨兵语重心长地说道。
图为宝墩分队在慧慧家庭农场参观。
7月25日,宝墩分队离开宝墩镇,正式结束了这场调研之旅。15天里,宝墩分队一直住在“稻香悠居”片区,该片区呈现出典型的半城半乡形态,周边很少见到年轻人的影子。临走前,唐侦晰和李斯亮告别了宝墩分队,并表示“希望你们这些年轻人多来看一看”。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中国乡村振兴舞台需要活跃的青春身影。
图为宝墩分队在宝墩镇项目办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