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2025寒假社会实践】实验实践铸初心,科研探索助成长
时间:2025-02-13点击次数:作者:胡柔娴 徐晓曦 周诺言 徐熙衡审稿:宋三多

中药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和独特的作用机制,在现代医学创新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与价值。寒假期间,“实验不成功怪领队”成员围绕一种中药提取物对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展开了一次深入的科研实践。本次实践增强了团队成员的实验操作技能,加深了他们对科学研究的理解与思考,为未来的科研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队成员随机选取了60只健康小鼠,随机分组并进行药物灌胃给药处理,以观察该中药提取物的预处理效果。随后,通过腹腔注射脂多糖(LPS)成功建立小鼠炎症模型。小队成员在造模后对小鼠进行解剖采样,眼眶采血,重点采集肝脏、脾脏、肾脏和肺等组织,用于后续实验指标的检测分析。

实验过程细致严谨,追求卓越。小队成员按试剂盒操作步骤,分别测定了血清中SOD(超氧化物歧化酶)、CAT(过氧化氢酶)、GSH(谷胱甘肽)、TNF-α(肿瘤坏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IL-1β(白细胞介素-1β)及LPS(脂多糖)含量。同时,肝组织研磨液样品被用于测定BCA(蛋白浓度)、SODCATGSH等生化指标。小队成员通过数据处理软件对测定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初步探索该中药提取物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此次实践对小队成员而言意义非凡,不仅让他们收获了丰富的实验技能,还收获了宝贵的科研素养。实践过程涉及给药、解剖、样品处理、指标测定等多个实验环节。通过严格规范的操作,小队成员熟练掌握了动物实验的基本技术,实验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技术储备。实验结束后,小队成员对数据进行了系统处理与分析,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初步掌握了统计学和数据解读的基本方法,数据分析能力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增强,科研实践中,小队成员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从前期的实验设计到后期的数据分析,深刻体会到科研工作的协同效应。实验中遇到的难题促使团队不断反思并调整实验方案。这种动态应对的过程让团队成员感受到科研创新的乐趣,同时也提升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组织病理学操作技术也是评判实验结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训练组织病理学操作技术,小队成员还开展了Masson染色和AB-PAS染色的训练。小队成员以一份储存于甲醇-硝酸脱钙液内的骨肉瘤样本为实验材料开展实验。首先通过前期学习掌握的HE染色技术对样本的状态进行了初步评价,确认了样本已经脱钙过度。为中和过量硝酸,在常规操作步骤开始之前,成员首先进行了碱化处理。配置pH值为8101112不等的磷酸钠-氢氧化钠缓冲体系,将切片在缓冲体系中浸泡0.5121224 h不等,浸泡后进行染色,以此探究最适碱化条件。用进行了碱化的切片进行染色。

HE染色相比,Masson染色和AB-PAS染色涉及的试剂更多,步骤更复杂,加之样本脱钙过度,影响因素也更多。起初实验结果并不理想,样本着色深浅不一,严重偏离正常颜色。成员广泛查阅资料,不断规范操作手法,调整染色条件,反复实验,最终在初步掌握了Masson染色和AB-PAS染色方法的同时,对样本完成了相应的评判和观察。

本次寒假科研实践,不仅是一次理论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双向融合,更是一段对科学精神的深刻体验。小队成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科研初心:求真务实,勇于创新。未来,团队将继续保持对科学的热爱,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为推动中草药研究和中药现代化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