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实践调研报告】关于雷波老林口原生态养殖场的调查报告
时间:2018-09-04点击次数:作者:朱梦茹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成都9月4日电(通讯员 朱梦茹)

调查时间:2018年7月23日—2018年7月28日

调查地点:四川省凉山州雷波县烂坝子乡马路口村雷波老林口原生态养殖场

调查人员: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情系三农”团队

1.前言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投身于三农建设,承担起当代大学生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实践伟大中国梦,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与实践能力,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数名同学,结合学科优势,组建情系三农团队,以“服务乡村振兴,助力脱贫攻坚”为主题,在雷波老林口原生态养殖场进行实地调研,也借由此次社会实践检验并提高团队成员自身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真正做到大学生学以致用,德智体全面发展为宗旨,为建设创新性国家贡献绵薄之力。

团队希望以行动持续带动周边人群投身到服务三农的队伍中来,承担起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意见,通过帮助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培育乡村发展新功能助力乡村振兴。帮助当地解决畜禽污染,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同时优化当地产业结构,通过发展雷波芭蕉芋猪特色产业来实现乡村振兴。响应国家精准扶贫的号召,助力精准扶贫,帮助贫困地区的人民,增强了自身责任感,荣誉感。

2.养殖场概况

2.1养殖产业概况

乌金猪是凉山传统的养殖品种,在凉山州的存栏量大,原生态环境保存最好,但由于开发较晚,品种交流与选育程度较低,造成生产性能表现差,在参与优质猪肉生产,服务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作用有限。因此,开展乌金猪生态养殖,探索乌金猪的标准化养殖技术,提高乌金猪母猪产仔率和仔猪断奶成活率,从而实现对养殖乌金猪的全套综合开发和彝区特种养殖提供先进的、完善的科技支撑和示范作用。

雷波老林口原生态养殖场是利用雷波县芭蕉芋饲料优质资源,以饲喂乌金猪芭蕉芋饲料为主的扶贫产业项目。芭蕉芋具有适应范围广、抗逆性强、耐瘠薄,耐荫庇,不择土地,易栽种,极少病虫危害,无公害污染,产量高等特点,用其喂食的乌金猪肉质红润、食之鲜嫩,是当地的特色产业。

2.2现存问题

2.2.1缺乏技术人员

养殖场一共只有两三位工人,且都不具备专业的养殖技术知识储备,当养殖出现问题时,无人诊治,造成乌金猪大量死亡。

2.2.2生产管理水平落后

养殖场以放养为主,圈养为辅。放养的乌金猪缺少基本的营养,大多瘦弱多病,仔猪抵抗力小,放养造成仔猪断奶成活率低。传统的养殖方式使得养殖场管理粗放,繁殖率低,生产速度慢。

2.2.3缺乏日常的消毒防疫

养殖场未形成成熟完善的防疫体系,纯天然的饲养,高密度的养殖使得疫病发生率高,传染迅速。病猪不能及时隔离,健康猪不能有效防疫,疫病一旦爆发,将造成大规模的死亡。养殖场未实行严格的人员出入消毒措施,日常环境消毒和疾病预防的观念淡薄或没有。

2.2.4兽药滥用,养殖效益差

养殖效益视市场行情而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且有能力消费生态养殖产品,但由于兽药滥用,乌金猪体内抗生素超标,产品质量下降,使得经济效益降低。

2.2.5牲畜尸体处理不规范

养殖场中,需隔离的乌金猪依旧与发病猪混在一起,这易促使疫病传播,加剧了疫病的防治难度,甚至有些造成病情失去控制的可能。场内尚未建成化尸池,病死动物尸体没有按规定做到深埋或烧毁,这些尸体携带大量病菌病毒,可能对养殖环境造成污染,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2.2.5环境污染严重

养殖场尚未建成沼气池,牲畜的粪便处理不当,没有按照规定的方法进行处理,随处排放,造成养殖场周围臭气熏天,不仅影响到了养殖环境,更影响到了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对当地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2.2.6资金匮乏,发展投入短缺。

现在时兴有机农业,但是对于这方面有机生猪的市场还不是很完善,成本很高。养殖场一头猪一个月的饲料就要900元,疫病爆发,猪大量死亡,造成了资金链断流,使得养殖场的运营陷入僵局。

2.2.7规模化程度低,产业链条不健全。

养殖场本有500多只乌金猪,疫病爆发后,如今还剩200只,养殖规模较小,没有形成产业链,降低了生猪的经济效益。

3.分析总结

3.1疫病诊治

3.1.1确认疫病类型

经过对养殖场病猪解剖图片初步诊断为所患疾病为猪瘟。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感染猪,不同年龄、性别、品种的猪和野猪都易感,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病猪是主要传染源,病猪排泄物和分泌物,病死猪和脏器及尸体、急宰病猪的血、肉、内脏、废水、废料污染的饲料,饮水都可散播病毒,猪瘟的传播主要通过接触,经消化道感染。此外,患病和弱毒株感染的母猪也可以经胎盘垂直感染胎儿,产生弱仔猪、死胎、木乃伊胎等。

3.1.2预防措施

西药防治,注射猪瘟疫苗,目前市场上预防猪瘟的疫苗主要有以下三种: 1、猪瘟活疫苗(I)———乳兔苗。 2、猪瘟活疫苗(II)———细胞苗。 3、猪瘟活疫苗(I)———淋脾苗。

中药防治,可在饲料中拌入清瘟败毒散、扶正解毒散。按0.1%-0.3%添加饲料中;连用7-15天。可长期添加无任何毒副作用,无残留,可促进生长,符合出口标准检测。

3.1.3其他改善措施

净化空气栏前种槐,栏后种榆,可以净化空气,但不宜种杏、李、柳、芭蕉等草木,栏内经常用苍术、艾叶、樟树叶、雄黄等熏烟辟除疠气,驱除蚊虫.使百邪退舍。

在猪场内设置清水浴池.让猪滚水.通过皮肤表面的传导对流、辐射,靠水直接散热或出水后蒸发散热通其肌表使机体营气出外,卫气入内,外内畅通达到气通则毒解的目的。

调和五味,检测当地土壤成分和植物的矿物质成分,用相生相克的理论.调和五味.例如酸味过多.用辛味调和(辛胜酸) .苦味过多,用咸味调和(成胜苦).也可用调节酸碱度的方法来调制饲料.偏酸则加碱,偏碱则加酸,要妥善保管饲料,防止霉变,以防中毒。

喂硫黄添加剂,升华硫黄5~ 10g.每周2次。民间有经验的养猪能手.用硫黄喂猪有悠久历史、实践证明在防病催肥方面都有明显效果。

3.2政府加强监管治理

政府从源头上根治生猪生产方面的问题。建立健全生猪防疫体系,保证生猪健康生长。要完善生猪防疫网络,不断提高猪病防治水平,做到及早防疫,及时防治,降低防治费用,降低生猪死亡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损失,让农户放心饲养。

生猪养殖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生猪产业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相关部门要将稳定发展生猪生产作为当前畜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作为"保增长、保稳定、促和谐"的重要举措,并根据当前形势的变化及其复杂性,调整相关政策,为生猪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3.3养殖场改善建议

3.3.1招纳技术人员,加强技术保障

建立技术团队,可通过现场指导或远程网络帮扶等方式解决养殖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与畜牧专家建立合作关系,与农业院校建立实习互助平台,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技术水平。

3.3.2完善基础设施,做好消毒防疫

严格按照规定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消毒防疫工作,处理好病猪和死猪,修建完善圈舍设施,控制养殖舍内的温度湿度,修建化尸池,沼气池等畜禽废物处理设施,减少畜禽废物污染。

3.3.3生态保护

配套实施建设“畜-粮”、“畜-沼-粮”、“畜-沼-果”等循环经济生产模式,改善和提高乌金猪养殖及配套设施条件。芭蕉芋发酵,运用生物发酵剂添加玉米面等载体进行处理,提高生饲的适口性、消化率及蛋白含量,节约燃料损耗,降低饲养成本。

团队成员在养殖场抓取仔猪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养殖场负责人向团队介绍养殖场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团队成员与当地领导合影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1.0&sid=169894&time=1536062478&signature=KX3pjJxr9YwmWqndeOG07N2bK8IGdY7QALRvlPVyZ52g68MDzk&sign=83226ba24024553126293f90a73993e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