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29日电(通讯员 冯郁涵)7月底,一个炎热的夏日里,我们来到了一个有着澄澈天空,四面被青山绿水环绕的地方——汶川县绵虒镇。经过几天的调研,我觉得这里是块宝地,不止有令人沉醉的风景,更有独立自强,善良淳朴的村民。虽说经历了磨难,但这里依旧是生机勃勃,家家户户上飞扬的红旗,四处可见的扶贫口号,都见证了它的发展与进步。当地群众向队员介绍汶川十年前的老照片,分享十年发展情况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郁涵 摄
落实“精准扶贫”的口号
绵虒镇镇政府的外墙面上有几块红匾“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扶贫不是送钱,扶贫不养懒汉”等,说实话我当时的感觉就是很惊叹,是呀,扶贫的最目的可不就是脱离贫困吗?光靠着政府的救济金过活,不想自己劳作的“懒汉”,即使是生活有了保障,但那不是长久之计,人总要自己为自己谋一条出路。
事实证明,在扶贫这项工作上,他们做的很好,全汶川县30个扶贫村,绵虒镇占1/3,十年来不断耕耘,许多贫困户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是我们在采访羌锋村时,从村民口中得知的。
企业政府一条心
汶川的樱桃很出名,每年樱桃节时,都有大量的游客涌入,而绵虒镇的大禹农庄和汶川岷江甜甜樱桃有限公司在这个时候,生意会非常好。但是由于自然灾害较多、道路中断等原因使得它们这样的当地特色文化旅游产业并未得到很好的发展。尽管如此,政府与当地企业合作较好,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有益条件,企业帮助政府解决当地人口的失业问题,助力扶贫。
政府下一步将配合汶川县“康养经济”政策,中央的“乡村振兴战略”,依托农业发展豆腐产业、民宿、农家乐、水果产业等,企业表示他们会全力响应政府的号召,齐头并进。
一方山水一方人
像绵虒镇这样“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村民的淳朴与热情也深深感染着我,许许多多的村民向我们讲述着地震后的故事,令我十分动容。灾后,镇上受灾严重,道路不通,土地流失,许多村民只能靠空投的粮食度日,说实话,粮食不够,就只能饿肚子。十年来,他们真正地在做愚公移山,从什么都没有到现在地焕然一新的村落,多少苦痛和艰辛,我们不可得知。而他们现在居然可以轻松的说出来,好像别人家的是一样。有句话说得好,“一方山水养一方人”,美丽的绵虒镇的山水,果真养出了一群赤诚的人。
震后新生的汶川正以最好的姿态向我们展示它的美,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汶川能够更好,绵虒镇能够更好,发展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链,绿水青山才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