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实践调研报告】关于马路口村精准扶贫现状的调研报告:扶贫先扶智,输血转造血
时间:2018-08-28点击次数:作者:朱梦茹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28日电(通讯员 朱梦茹)

【摘要】为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深入了解偏远贫困山区的百姓们的真实生活状况,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情系三农”团队在舒刚老师指导下、当地人民和政府部门的帮助下,在雷波县烂坝子乡马路口村开展精准扶贫调研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了掌握当地在组织建设、农民思想状况和文化程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以及道路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团队深入农户实地考察当地养殖种植产业发展,走访贫困户了解扶贫现状,走访政府了解当地扶贫政策措施。就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的现象问题及解决方案总结整理如下。

调研时间:2018年7月23日-2018年7月28日

调研地点: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烂坝子乡马路口村

调研背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五年来,脱贫攻坚成为举国上下最受瞩目的重大工程之一,也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4%以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

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很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本高、难度大、见效慢,一些已经脱贫的地区基础也比较薄弱。要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注重提高脱贫的质量。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制定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具体战略部署,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准确把握“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将五个方面共同统一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中。

调研内容:

1.村基本情况

马路口村地处雷波县城西北、烂坝子乡正南,距县城85公里,幅员面积36平方公里。全村辖连湾、马路口、蚂蟥坪和红旗4个村民小组,有农村居民户96户360人,其中建卡贫困户42户155人。全村农户主要以玉米、马铃薯、苦荞等农产品种植及本地黄牛、山羊、绵羊和生猪养殖为主导产业,辅以罗汉笋采集。

2.基础设施

2.1住房条件

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国家村级帮扶人员的帮助下,马路口村全力推进建卡贫困户住房安居保障工程建设,于2017年完成了42户建卡贫困户危房改造任务。新建的房屋整洁美观,房屋外印有彝族独特的纹样。房屋内政府为每户贫困户分发了衣柜、橱柜、桌椅、洗衣机、彩电等基础家具。

新修的房屋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2.2道路设施

2017年马路口村已全面完成2016年计划下达的2.9公里通村道路硬化任务,7公里通组毛路及5公里覆盖全村96户农户的入户水泥路建设任务,切实解决了道理交通瓶颈制约问题。但现建成通组毛路在雨季泥泞不堪,在冬季灰尘弥漫,由于地势原因车辆难以通行,当地计划于2018年底完成这剩下的7公里通组毛路硬化任务。

毛路上的小猪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2.3网络通讯

马路口村每家每户通电通水,居民的日常生活均能得到最基本的保障,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少数地方因地形隐蔽,网络信号极不稳定,甚至有无信号区。目前全村96户农户已全面实现农网改造,在此基础上,为了加强当地的网络通讯建设,宽带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的全覆盖正在加速推行中,并计划建成移动网络基站1处。

2.4农田水利

马路口村为加强当地的产业建设,积极建设灌溉渠、防洪堤、整治坡耕地,并计划于2018年完成85亩坡改梯任务及覆盖全村96户农户的安全饮水管网改造升级项目工程建设任务。

2.5环卫设施

当地严格整治卫生问题,破除陈规陋习,政府工作小组挨家挨户发放清洁用品,监督村民清理打扫,助建美丽乡村。村里设有4个垃圾处理站及两个公共卫生厕所,并计划于2018年完成0.2公里排污建设任务。

2.6行政设施

马路口村新修建了村委会综合体、村委会厨房各一个,配套完善村文化室、卫生室、村民活动中心、学前教育基础设施等村委会配套功能用房各一个,改善了村级干部的工作条件。

2.7教育设施

马路口村已实现“一村一幼”建设,村里配备有幼儿园。村委会设有农民夜校及农家书屋供村民学习交流知识技术。青少年义务教育已在当地普及,但由于路程遥远,学龄儿童需在县城的中小学寄宿。

2.8娱乐设施

当地建有村民俗文化广场1个,配备有健身器材,篮球场,乒乓球桌等基础娱乐设施。

3.产业发展

马路口村还停留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中,产业发展较迟缓,没有实现规模化产业。农户们缺乏相关的科学技术,看天吃饭,靠经验种养,畜禽死亡率较高,农作物收成较差。散户种养仅能维持其基本的生活所需,实际的经济收入微薄。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农产品只能在村里自产自销,没有完善的产业链。

为此当地依托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合作社,围绕以产业扶持帮助建卡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为核心,通过以点带面,重点发展以优质良种马铃薯等农产品为主的种植业,发展以本地牛、羊、土鸡等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以附子、七叶树等为主的中草药栽植业及发展猕猴桃经果业。目前当地共有150亩马铃薯及50亩猕猴桃,并计划于2018年完成50亩马铃薯种植任务;完成肉牛10头、肉羊50只、本地林下生态鸡500只的养殖任务;完成250亩中药材的栽植任务。马路口村通过“养殖户+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建设乌金猪生态养殖示范基地,通过发展“大凉山雷波芭蕉芋猪”这一农特品牌,培养扶持懂技术、善经营的养殖贫困户,发展形成马路口村脱贫产业发展的“一村一品”,带动当地经济效益。

分析总结:

1.脱贫瓶颈:

1.1地势偏远,交通不便

马路口村位于大凉山深处,距雷波县城80公里,地势偏远,地形限制交通不发达,与外界交流受限。农产品只能在村里内销,外销无门路且成本高昂。

1.2汉彝差异明显

马路口村作为典型的彝族村寨,汉化程度较低,未接受过知识教育的中老年一代与外界语言交流困难。民族差异使得扶贫工作的推进异常艰难,村里超生、彩礼等奢靡风气严重。

1.3农户文化水平低,技术落后

村民整体文化水平较低,思想仍局限在传统模式中,接受新事物较缓慢。不懂得农业科学技术,且缺乏管理知识和有效的市场信息,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由于科学技术知识储备不足,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不了解科学高效的产业发展科学技术,生产生活缺乏技术支持,老旧的生产模式依然存在,未能做到科学种植、养殖,抱有传统的“靠天吃饭”的观念,使得产业经济效益偏低。

1.4 科学技术宣传培训力度不够

农民自我发展能力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当地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还不到位,村民对科学种植养殖的意识不高,在养殖中滥用兽药抗生素,大大降低的畜禽产品质量,种植中缺乏田间管理技术,不懂得土地用养结合,滥用杀虫剂等,使得农产品品质下降。村内的知识讲座,技术培训不够深入,未能广泛普及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全村总体经济效益。

1.5贫困户主体意识急需引导

引导上宣传政策的较多,引导群众自主脱贫的较少。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靠自身努力奋斗实现脱贫的典型事例,挖掘不够,宣传氛围不浓。致使部分群众参与脱贫攻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自信心缺失,出现争当“贫困户”,不愿脱贫的坏风气,村民“等”“靠”“要”的思想严重,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不强。

1.6扶贫产业发展受限

马路口村产业发展单一、扶持的贫困户支柱产业难以形成,扶贫产业项目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村内未实现规模化的品牌产业,养殖、种植业周期长,产品市场行情波动大,项目从投入到收益间隔长,给扶贫项目的推进带来困难。

2.解决方法

2.1发展交通运输,加强网络通讯

加快农村“最后一公里”的道路建设,加强当地的网络通讯体系,使得物联网进农村,完善现代农业体系,扩大农产品的销路,增加当地的财富通道,为村民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2.2扶贫先扶智

由于当地的现有劳动力的意识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很难通过后期的教育培训去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所以必须得从下一代抓起,实施教育扶贫,普及义务教育,宣传教育补助政策,培养农村人才。

2.3加强思想扶贫力度

加强宣传政策法规,帮助贫困户分析致贫原因,引导他们牢固树立自强自立、自力更生、不等不靠的信心。开展讲孝心、讲良心、讲公心“三讲”教育,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移风易俗,大力推进“诚、孝、俭、勤、和”新民风建设,倡导文明新风,破除陈规陋习。

2.4举办技能培训班

举办培训班以提高农户应用技术水平和谋生手段,对贫困人口进行技能培训。使每户贫困户有一名土专家、有一名中高级技工,使每户贫困对象至少掌握一项就业技能或实用技术,促进就业,增收致富。

2.5实施激励性扶贫机制,形成正确导向

一方面,扶贫资源应减少无偿发放,要采取鼓励式、竞争性的方式,加强对于优秀农户的奖励,加强对返乡创业人才的支持,充分调动贫困户脱贫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对脱贫典型户、自力更生户等加大褒奖力度,形成“勤着荣、懒者耻”的风气。成立产业扶贫合作社,吸引贫困户村民通过入股,务工等形式脱贫致富。

2.6 实施产业扶贫

扶贫开发项目要因地制宜,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应更加重视产业发展。发展芭蕉芋猪、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在政府的组织和引导下,借助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力量,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贫困农户小生产连结成为社会化、专业化大生产,从根本上保障贫困农民脱贫致富,调动其积极性,提高参与度,提升脱贫的自觉性。

2.7强化督查检查,压实工作责任

完善并强化执行对脱贫攻坚工作的监督和考核,建立定期与不定期督查、考核相结合的制度。借鉴第三方评估的办法和经验,及时组织开展业务自查,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2.8广泛宣传,让脱贫攻坚工作深入人心

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宣传,向群众宣传贫困人口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宣传扶贫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宣传脱贫攻坚的措施办法,使村民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大力支持配合和积极的参与。

队员在马路口村进行走访调研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璟怡 摄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1.0&sid=153879&time=1535447537&signature=gLbDjmABzyXE32GNxlOY4pRodOukyqaZ9vnQ58wq06peMdkrPK&sign=80acd6dd821a66d392a38db6c7d60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