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实践感悟篇】“三下乡”实践感悟:何其有幸,遇见一群可爱的人
时间:2018-08-28点击次数:作者:周海洋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达州8月28日电(通讯员 周海洋)7月22日,四川农业大学“医家同行人”支教队来到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屈沟村童伴之家,开展为期半个月的爱心支教活动。我是其中的一名小小志愿者,我很庆幸跟着团队,来到这里,遇见大家。屈沟村的天很蓝,屈沟村的孩子很温暖,屈沟村的村民很可爱。

       可爱的学生
       赵晓铭(化名)是一名7岁的小同学,很多字都不会写,这导致他在做很多事情的时候都会受到影响。但在手工课制作贺卡的时候,他主动举手告诉老师不会写字,并寻求老师的帮助,让老师把他想写的字写在草稿纸上,自己再模仿着写下来。小小的他,并不会因为不会写字而给自己偷懒的机会,不会因此不跟着老师的节奏,也不会因此让老师帮他做。晓铭的独立自主与懂事,让志愿者们感触颇深。
       3D打印课上,孩子们的想法也是天马行空:“老师给我打印一个面包好吗,我想吃。”“老师我想把你打印下来。”志愿者便给孩子们解释,3D打印是把平面模型立体化,并举了挤牙膏的例子类比。作为原料的塑料线圈通过打印机的加热系统后变软,通过挤压像牙膏一样从不同的方向堆叠,像织毛衣一样编织成生动的模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还有的同学将信将疑;“老师给我们打印一个吧。”志愿者打开打印机,把电脑上的模型放大后孩子们看见很多小网格。“老师,真的像织毛衣一样诶。”“老师,我想打印一朵花,送给奶奶。”

3D打印课上,志愿者正在给孩子们解释打印原理与过程。孩子们眼中充满了好奇,纷纷上前观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林莉萍 摄

      可爱的村民
       来到屈沟村,我们不仅融入到孩子们的群体里,还和村民们相处十分融洽,在我们到来的第一天,许多村民都来帮忙安置我们的住宿,有时候村民们也会过来和我们唠唠嗑关心关心我们,问我们在这里是否习惯,问孩子们是不是调皮,有没有让我们感到为难。之后的日子里,有的村民还主动拿菜送给我们,这些举动都让我们倍感温暖。

      可爱的队员
       屈沟村的支教生活不可谓不艰苦,远离集市,住宿艰苦,物资匮乏,交通不便;诸多不便带来不少困难,应了“体验生活”一语。但我们这一代是天生的乐天派,苦中作乐是我们的拿手好戏。支教点不远处——大概五分钟不到的路程有一处高速公路服务区,这里设有公共厕所,有不间断热水提供,有方圆几里没有的超市,所以这里是我们常来的欢乐之地。
       支教队成群结队前往服务区的时候我们自嘲这为“逛街”。“逛街”的时候讲究的是一个人齐,热闹。每晚的例会过后不是你就是他,总会有人来一句“逛街有人去吗?”这常常是一呼百应的。若是有人有工作没有做完,就算只有一个人我们也会等着他。我们渴望的,是在一起。
       乡村的天似乎确实要干净的多,璀璨星空总是如期而至,寂静的乡野间填满我们的说笑声~

在图书室,孩子们和志愿者一起看书,一起讨论,一起说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成辰 摄        
       
       转眼,十五天的支教生活已经走过,我们纵有千千万万个不舍,也终究还是要离开。十五天的支教经历已经成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最永久的记忆。虽然我们走了,但是我们和那些孩子在一起的欢笑与快乐,将永远留在那里,定格在屈沟村。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1.0&sid=152235&time=1535434605&signature=gLbDjmABzyXE32GNxlOY4pRlXGskyqaZ9vnQ58wq06peMdkrPK&sign=15cd98ec0eca815f56fd34455187bb7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