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实践感悟篇】三管齐下谋发展,西羌门户创辉煌
时间:2018-08-25点击次数:作者:汪勇审稿:宋三多

汶川地震十年重建收获了什么?7月23日四川农业大学“六个核桃”暑期社会实践汶川调研分队来到汶川县绵虒镇寻访汶川十年最真实的变化。
经过为期一周的调研,我们看到了“多面”的绵虒镇,我也不禁思考当地发展所遇到的“绊脚石”。队员来到汶川县三官庙村政府采访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郁涵 摄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绵虒镇当地的基础设施在广东省珠海市的援建下得到了极大的改善,拥有大禹广场、渔女公园以及一座现代化城镇所具备的各类交通、医疗、教育等设施,这也为当地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直以来,绵虒镇都是以种植樱桃、李子等经济作物作为经济主体,搭配当地羌藏特色民俗文化发展综合型乡村旅游业。然而,自汶川大地震以来,数次重大地质灾害使当地耕地急剧减少,百姓收入降低,生活水平有所下降。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绵虒镇原有的经济结构有所松动。因此,盘活大禹祭坛、大禹古街等国有资产以及全面发展乡村旅游业不仅仅是可行的,对于完善经济结构来说更是必要的。当地村民向队员讲解地震前后汶川老照片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冯郁涵 摄

经过采访调查,绵虒镇当地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如当地知名企业大禹庄园,庄园每年旺季只在六至八月,如何在淡季吸引客源,庄园负责人的选择是改变庄园主题及经营模式:打造“大禹”IP,推动文化康养旅游。而更多乡镇企业目前还处于企业建设的初步阶段,如何确立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打造企业的品牌文化,通过互联网、电视、报纸等媒介对企业宣传推广都是当地企业应当思考的问题。

自5.12地震以来,当地青壮年陆续离开家乡外出打工,这导致当地人才大量流失,间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耕地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工作岗位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要想发展当地经济,需要把当地人才聚拢,同时尽可能地吸引外来人才流入当地。这方面需要政府及当地企业共同的努力,只有拥有足够的人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才能够更快更好地走上正轨。


虽然困难重重,当地居民、企业以及政府却没有放弃。随着调研的深入,我们看到了政府规划的“集体樱桃种植园”、看到了企业为了谋求发展做出的新的牺牲和改变、看到了当地居民四年如一日建造的三层羌风农家乐。政府确立方向,企业做好榜样,百姓发展自身,在这样一个三管齐下的发展模式下,我们坚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绵虒镇必将重现西羌门户昔日的辉煌!(通讯员 汪勇)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0.4&sid=145706&time=1535189977&signature=KX3pjJxr9YwmWqndeOG07N2vkqUGdY7QALRvlPVyZ52g68MDzk&sign=63c6d57fe4872d567672f6ec25017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