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包头8月6日电 (通讯员 郝舒悦)“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向全党全国人民发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伟大号召。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一路向北,草原行”的各位同学8月1日共同前往内蒙古,体验学习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本次我们前往的是希拉穆仁草原,希拉穆仁蒙古语意为“黄河”,因在希拉穆仁河畔有一座清代喇嘛召庙“普会寺”而得名。
敖包祭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郝舒悦 摄
据当地牧民了解到,“敖包”在蒙古人心目中象征天与神,世袭传颂,源于草原游牧民族敬奉长生天的信仰,崇高至尊,当地牧民提到“当我们外出远行的时候,凡见到有“敖包”,都要下马,拾几块石头或捧几捧土,添到敖包上,向“敖包”合十参拜行礼,祈祷平安,然后才跨马继续上路。” “祭敖包”是千百年来蒙古人世代相传的“节日”。
队员体验特色民族服饰。中国青年网郝舒悦 摄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2014年11月,“蒙古族服饰”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蒙古民族服饰,是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服饰文化增添了灿烂的光辉。团队的队员也积极尝试体验了蒙古族服饰。团队成员提到:“这是我第一次尝试蒙古族服装,十分新奇,衣服上的刺绣花纹都处处彰显着游牧民族的热情。
随后同学们在牧民的介绍下参观了本土原始的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蒙古包包内宽敞舒适,可通风、采光,既便于搭建,又便于拆卸移动,适于轮牧走场居住。蒙古包是游牧民族多年以来总结经验创造而得的智慧的结晶
草原人民热情的特点在篝火晚会上体现的淋漓尽致。篝火晚会是草原传统欢庆的一种形式。当地牧民热情的为团队同学们举办了一次篝火晚会。队员们与当地牧民相互拉着手围着火堆跳舞,度过了一个非常愉快的夜晚。
团队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贾婉茹 摄
蒙古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华文明长期保持多元内在气质所必需的重要物质和精神财富之一。近距离体验学习蒙古族所独特的文化,使同学们在被不同于以往的文化撼动的同时,也加深了心中对于文化事业繁荣多方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当代大学生已成为新一代世界的主力军,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华文化影响力必然会不断扩大,文化自信势必也会得到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