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沈汝洋)2018年7月22日清晨,我们走带着担忧、疑惑走出了校门,随着相机快门的按下,我们正式开始了为期六天的实践之旅。为农村三留守人员解决用药问题的这几天对于普通村民来说是很平凡的,但对于我而言这六天是极不平凡的。这之间的累与甜、心酸与感动让我感到收获很多。

团队出发前的合照。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森林 摄
实践地点在周家镇,周家镇位于达州市大竹县东南部,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因其下辖村落存在数量较多的“三留守”人员,药品知识以及用药行为存在众多问题而被选定本次实践的目的地。四百公里的路途在队员们的谈笑或睡梦中悄然而至,随着高楼大厦渐渐被山木石林取代,真实的农村已然出现在眼前。农村,对于生在城市的我而言,是熟悉而又陌生的,常挂之于耳边,却从未体验过农村生活,我以充满好奇的眼光观察车窗外的一切。到达落脚的地方后,我们趁着天色尚早,对实践活动的流程和调研问卷做了最后的调整,在这之前充满担心、疑惑的心也踏实了起来。
7月23日我们开始了调研。为了节省时间,调研队分成两队,顶着炎炎烈日逐户走访调研。我和其他两位同学一起按照既定对的路线挨家挨户胡开始了走访。在队中作为外省人的我主要负责拍摄,也多亏负责拍摄,让我有多余的心思来观察我身边的一切,用相机来记录打动我的瞬间。
本地的同学就调研课题中农村三留守人员的药品知识、用药行为及用药意识同村民展开交流。在整个实践过程中,除了走访相关部门,队员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和当地村民打交道,虽然不相识,但每当我们走到一户人家,说明缘由后,主人必会将我们领入屋内,打开平日很少使用的电风扇,热情地招待我们,并不因素昧平生而冷漠对待。村民的热情友善,纵然是在这潮湿闷热的夏季,也足以让我们的烦闷一扫而空,继续保持内心不变的激昂,在炎炎夏日挥散余光。
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村民平日大都不储备常用药品,只会因病备药,病了才找医生开药,大多数老人对药品的基本信息缺乏了解,导致买到假药劣药后无法辨别,不仅损失了钱财,还增加了老人们的健康隐患。因为对自身确切收入的不了解,村民们也无法有效判断在目前身体状况下的用药条件,而看病用药难,也仍然是“三留守”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他们的这些问题让我感到十分的揪心,对于以后将要从事药学工作的我来说,不得不思考我将会在这里面起什么样的作用。这让我更加清楚的意识到,从事医药行业的人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们在知晓了村民们的具体情况后,向村民们解答了药品相关的问题,也对药品知识进行了普及。但让我担忧的是农村“三留守”药品知识及用药行为仍存在诸多问题。
通过查询相关政策我们知道国家正在构建农村“三留守”关爱服务体系,完善农村药品监管机制,但现阶段民众没有看到这些方面的改善,甚至没有进入到村民的视野。在宣传的过程中像许多村民对我们表示怀疑,这需要政府作出相关努力。从根本上来说只有加大用药方面的宣传,让村民从意识上重视用药安全,并将外出务工人员通过相应的福利措施留在本地才能较好的解决农村用药现状。
在这期间我们将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理论同农村用药实际情况相结合,通过实践更好的为当地“三留守”人员服务。我们通过走基层、看实情、做实事将自己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培养一个药学学子具备对的基本素养。

在村民家中采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秋萍 摄
六天的实践之旅,对队员们来说是一次不小的挑战。酷热潮湿的天气、挨家挨户的走访、冗杂繁琐的资料整理、时间紧凑的汇报撰写,对我们的体力与意志力都是一种消磨,也是此次实践对我们的磨练。在数天的磨合中,我们终于成为了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团队,队员们各司其职,担负起了自己对整个团队的责任,互相帮助,互相扶持,完成了任务目标,也收获了更加真挚的友谊。同时,在体验、知晓了农村的生活后,我们真切的体会到了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性,我会在学习中成长,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农村“三留守”安全用药,助力乡村振兴。 (通讯员 沈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