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绵阳8月16日电(通讯员 罗珂佳 江琳娟)到达支教地这一天,天气格外好。云轻轻地亲吻着蓝天,风缓缓拂过19名“阳光雨露”队员的脸庞。经历数日的阴霾,终于幸会七月的盛夏阳光,四川农业大学阳光雨露支教队在三台县佳琪艺术中心与65名留守儿童度过了七天宝贵的支教时光,更留下了一生铭记的故事。
绝不放弃:支教我们是认真的
7月20日,在与原来联系的支教地再次对接时,原支教地将在暑假进行校区的翻修,故不能为我支教队提供支教场地。遭遇这样的突发状况,我们的队伍虽然暂时面临着无支教地可去的困境,但“阳光雨露支教队”的我们不轻言放弃我们的“支教梦”。我们紧急利用已有资源,联系有接收支教队伍意向的支教地。在三天时间里,我们联系了5所小学校和1处留守儿童义务辅导中心,在与主办方不断地协商和争取中,我们的支教地最终确定下来——三台县“佳琪艺术中心”留守儿童义务辅导中心。
我们支教的对象是三到四年级的留守儿童,他们由绵阳市三台县的各贫困乡镇的各个大队下发名额到公社,以公社为基本单位选出的留守儿童。可以说,面对这群来自从各公社遴选后真正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我们深切的感受到身上的担子更沉了。这些刚满十岁的孩子远离自己在山区的家,只身来到这里,我们支教队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这个重要的年龄阶段,这样的留守家庭背景在这样有限的七天里,通过我们的“陪伴”、我们的“课堂”能引导这些孩子往好的方向改变多少?

队员们正在讨论课程安排和相关注意事项,保证正式支教的顺利进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许佳雪 摄
谨终如始:与孩子们共同成长
在确定支教地后,阳光雨露支教队紧急根据支教对象和支教地点以及支教时间的变更,调整我们的支教策划书和课程安排。在支教开始前,我们专程采访了专门从事小学教育的刘老师,“面向对三到四年级的孩子课程,应以全体参与性小游戏课堂为主。孩子们的知识性接受在这个年龄段很有限,我们应该着重触发兴趣,引导习惯的陪伴式教育。”作为一支全部由大一学生组建的年轻的支教团队,我们深知自己与其说是去当孩子们的老师,更不如说是我们是去和孩子们共同成长。
“我们并不是把支教当做是应付一次暑期社会实践,我们渴望通过我们的努力给孩子们带来山外世界的缤纷美好,帮助他们不畏树立远大理想——走出大山,创造更多的人生价值”支教队负责人向孩子们的家长介绍团队时如是说。以身作则,始终谨慎谦逊,是支教的原则。与孩子们平等对话,以俯身倾听的姿态,亲近三四年级孩子们的心灵,共话人生理想。

和孩子交换心事,谈论长大后的梦想。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陈愉婷 摄
苦心孤诣:志愿者们背后的故事
当我们来到三台县留守儿童义务辅导中心,才真正成为这里完整的“留守儿童”辅导团队的一份子。作为大学生支教队,我们主要负责孩子们的早操、白天的课程和看护以及晚上送回宿舍的秩序维持。然而一个辅导中心的运作,只有我们大学生支教队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还有15名社会人士担任志愿者,在后勤包括三餐、卫生、夜晚宿舍守夜中发光发热。在这里孩子们吃的每一粒米,都是来自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孩子们背的每一个书包,都要感谢爱心企业的捐赠。在这个小小的留守儿童辅导中心,汇聚的是整个社会的关注和爱心人士珍贵的情谊。
值得一提的是,在志愿者中还有一群往期接受支教辅导的初一初二学生们。他们在接受了社会爱心的馈赠之后,再次来到这里。与往期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成为了志愿者哥哥姐姐们。他们将接受到的一份爱心,化作自己的真实行动,讲学会感恩的心,传递到了弟弟妹妹们身上。这样的爱心传递,这样懂得感恩的心,让我们懂得了支教的真正意:。人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支教本身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七天短短的支教,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十分有限。但教给孩子们终身学习的习惯以及懂得感恩的心却更为重要。

孩子们主动帮志愿者分担洗碗的工作。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许佳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