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山当地群众认真的填写问卷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丰 摄
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12电(通讯员 张锦 潘慧娟 刘美君 )从“山高路又险,村穷人心散,姑娘留不住,光棍一大片”的贫困村到“山青水又秀,村强民更富,村民住别墅,家家文明户”的全国百强村,灾后重建十年间,宝山村不仅实现了家园重建、产业振兴,而且带动全体村民走向了集体富裕之路。为探寻5·12地震极重灾区是如何在十年之间依靠乡村旅游业走向乡村振兴之路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对灾区今后的发展有何借鉴意义,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六个核桃调研队沿着白水河汹涌湍急的水流,迎着龙门山清爽的风,来到了有“中国西部第一村”之称的宝山村访政府,进企业,走基层。
十年重建之路,党和人民共前行
刚来到宝山村,分队队员便在龙门山镇政府行政人员的陪同下马不停蹄地对当地群众开展采访调研。“你觉得5.12特大地震对当地的影响大吗?肯定大啊,怎么会不大?”在进行问卷调查时,一位年近古稀的奶奶拿着问卷艰难地辨认着上面的问题,自问自答的语气让队员有些心酸。十年前的特大地震对宝山村的打击十分巨大,造成54人死亡,85.6%的房屋损毁、其余全部损坏,经济损失高达27.8亿元。对当时的宝山来说,天灰了,地裂了,房塌了,家散了,但是,宝山人民的心并没有轻易灰了塌了。地震后的十年,在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帮助下,宝山村迅速发展,从基本实现家园重建到基本实现产业振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在经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村民生活水平及幸福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
“地震前,我们这里基本上都是平房或者是二层的青瓦房。现在的话基本上我们每家人都是别墅。房间修的比较多的话就可以搞农家乐那些。这已经成为我们大多数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看着自己工作的地方——一家规模不小的温泉度假中心,宝山村旅游度假区员工有底气地说道。队员们也确实发现,走遍了大半个宝山村,沿途所见的房屋没有一处不是独栋的小楼房、小别墅,除了满足自己居住外,村民还有多余的房间空出来供给游客住宿。
群众采访调研结束后,队员看着清澈如水的天空,走过宽敞平坦的大马路,两旁是鳞次栉比、规模宏大的农家乐群、别墅群,居民三五成群喝茶饮酒、谈笑风生,十年前的废墟模样渐渐淡出队员的脑海。重建之路抹平了宝山身上的裂痕,也抚慰了宝山人民心上的裂痕

采访龙门山镇政府工作人员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丰 摄
在深入群众之中走访调研后,分队累计收到数百份来自群众的有效问卷以及整整20页纸的采访记录。“但这还远远不够。”为了全面了解宝山灾后的发展情况,队员决定走进企业。
“宝山没有贫困户。”在宝山温泉酒店的大厅里,从宝山龙头企业经理的口中听到这句话时,队员还不大敢相信,“虽然说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确实没有看到一间破败的房屋,没有碰到一个说穷的村民,但亲耳听到官方证实,还是十分震惊的。”为此队员特意向当地村民、企业员工以及政府行政人员进行反复确认,结果得到的都是这个肯定的回答。而促成“零贫困户”的原因,队员们决定去在宝山村村委会寻找答案。
“宝山集团是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村级组织,宝山一直走的路线就是集体经济。”在宝山村委会委员廖春林的家中,他解答了困扰队员已久的问题。宝山的特别之处在于宝山村村委会成员就是宝山集团的核心领导班子,宝山村的村民就是宝山集团的职员。宝山村村民以通过集资形成经济共同体——宝山集团有限公司为载体,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最终走上了集体富裕的道路。廖春林介绍到:“发展这样的集体经济让我们宝山村一改从前散漫的风气,经济发展迅速,村民的心也紧紧相连。我们相对于经济效益更注重社会效益,我们积极的为村民修路搞绿化。”
而谈到未来的集体富裕之路如何继续走下去,廖叔眼中难掩自豪的神色,“我们正在打造宝山大旅游,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条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春看花、夏避暑、秋赏银(银杏和美国红枫)、冬温泉的循环。计划建成世界生态滑雪小镇。”集团盈利越多,分红也就越多,全体村民也就愈发富裕。在廖叔的生动讲解下,一幅名为“全体村民共同富裕”的壮丽画卷在队员眼前展开,画笔名为“集体经济”,执笔者的正是宝山集团。

宝山村村民喜悦地讲解自己的农家乐稳步发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徐丰 摄
宝山村在宝山集团的指挥下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政策,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宝山集团关闭了污染性、高耗能产业,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宝山大旅游。在2008年,宝山区农家乐共计64户,2017年底已经达到362户,可容纳游客量已达18000人。宝山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切实地提高了农民收入,并且改善了乡村环境,推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真正实现了产业振兴、村内振兴,但仅仅是一个地方的振兴是不够的。乡村振兴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事,而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事业。
宝山村的振兴对其他村庄的振兴有一个良好的带动指引作用,重要的是如何将宝山的成功经验以及不足之处总结出来给其他地区作参考,而四川农业大学“六个核桃”调研队正是抱着尽力解决这个问题来到宝山的。“我们调研方案上写‘助力乡村振兴’不是为了好看而已。”因此每天在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之外,队员还会挤出时间进行线上交流以及资料的筛选整合。
在并不算宽敞的宾馆房间里,队员认真地将采访录音整理成文字,并筛选出有效的信息汇总成稿,为活动撰写调研报告做准备。“为了想了解得更全面,我们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了不同的调研方式,走访一天下来获得的信息就很繁杂,需要我们自己从中寻找问题、发现问题,提炼出有用的东西来,反馈给当地政府,反馈给社会。”看着熬夜写总结的队员,“六个核桃”调研队队长张锦语气有些心疼,但更多的是坚定。

宝山村村委会委员廖春林兴奋的给队员描述宝山村发展规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锦 摄
“‘川’越十年,宝山村真正走好了、走稳了重建振兴之路。”一个队员在总结里这样写到,“这次的宝山之行给我带来了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像‘集体经济’、‘共同富裕’这类只在书里看过的词语在宝山得到了现实的印证,这让我更加相信乡村振兴,也更加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那一天。”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另一个队员的眼里满是兴奋的光芒。
在震后十年里,宝山村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率先完成灾后重建继而实现全体村民共同富裕,这不仅对其他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更是对乡村振兴提供了一个新视野、新途径、动力。据悉,四川农业大学“六个核桃”实践队也将尽快完成调研报告,将宝山村的十年腾飞之路写入其中,并反馈给当地政府和当地人民,反馈给社会,助力乡村振兴及全面小康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