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都江堰8月11日电(通讯员 李岑宇)在全国198个熊猫村,环境污染、放牧、耕种等十余种人类干扰,给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繁衍造成了严重威胁。而生活在大熊猫保护地外围的100多万熊猫村村民因保护大熊猫不得不退耕还林、进城务工,于是老人和孩子就留守在村中,导致熊猫村“三留守”比例高,村庄逐渐没落。
为满足生态保护需要和解决熊猫村发展需求不平衡问题,8月5日,四川农业大学国宝先锋队来到都江堰玉堂镇白马村,针对当地的专项资源及社会经济状况,做扶贫调研社会实践。
瞄准对象 向最难阶段奋进
国宝先锋队成员针对四川地区相关熊猫村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大熊猫友好型生态农林产品资源进行深度调查 ,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瞄准各贫困熊猫村,走近熊猫村,实施脱贫计划。
8月5日,国宝先锋队在都江堰玉堂镇白马村针对附近村民开展以“守护熊猫村、精准扶贫在路上”的宣讲宣传活动,开展以大熊猫为代表的生物多样性普查和熊猫村志愿扶贫调研工作,以精准扶贫为切点,探索助力推动1864只野生大熊猫,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与100万熊猫村村民永续发展的策略。
“这些娃儿讲得很切合实际嘛,我们也喜欢大熊猫,国宝嘛,怕伤害他们。”一位七旬老人这样讲道。“但因为退耕还林,我门这好多人都出去啦,挣钱。”老人家中只有他和老伴在,小一辈都已出去工作。在白马村,这样的“留守”家庭还有很多,村落发展严重滞后。
实地调研 沿精准扶贫前行
“贫困原因是什么?”“脱贫效果怎么样”……围绕一系列有关精准扶贫的问题,8月6日,国宝先锋队制作百份问卷实地走访白马村。
“交通不方便啊,出去进来一回都很难,运输啊这些也不方便。”一位刚刚休假回家的年轻人在面对团队成员调研走访时,这样说道。“国家也难,毕竟这么多地方嘛。”据了解,这位年轻人已在外工作两三年,他表示同龄人都会选择外出工作,补贴家用。
在村委干部的带领下,团队先后走访了百余农户,据调查分析,由于当地交通不便因素,即使毗邻熊猫谷,也很难吸引游客;其次,退耕还林致使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工作,村落老龄化严重;同时,受劳动力文化素质影响,小农经济意识严重,生产经营方式陈旧,导致收入偏低……受诸多问题影响,恶性循环,经济发展始终成为白马村一大难题。
8月7日,团队成员根据走访,对当地地形地势做了一定勘测,制作简易地图并打印;并将报告整理成册,积极向当地政府反应问题,并根据所学知识和政府人员学习讨论。

团队成员深入农户进行精准扶贫调研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恩钰 摄
落实政策 把基础工作做好
“扶贫不是说说而已。虽然作为一个社会实践团队,力量甚微,但也积极严肃落实政策,把基础工作做好。”团队成员感受颇深。
8月8日,针对白马村的留守老人,团队在实践地开展老年人“心理咨询”,挨家挨户进行常用物资发放,在村委会帮助下向广大村民开展种植与产业发展技能科学培训。“说是心理咨询,其实主要是陪老人聊聊天,很多老人聊着聊着就说想孩子了,平时都不说的,怕打扰孩子,影响孩子,他们也累。”团队成员这样解释到。

团队成员发放物资和宣传册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恩钰 摄
“这些娃儿陪着聊聊天,发了我们一些东西,也向我们普及了不少知识,很感谢他们。”
最后,结合调查分析、文献资料和川农大专家咨询,国宝先锋队做“打造示范性熊猫村”研究,营造出示范性熊猫村。探索一条以熊猫村村民为主体、社会组织为支撑、政府与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后盾、高校科研院所和青年志愿者为外援的大熊猫栖息地传统利用区生态保护与产业扶贫路径。
“通过这几天和村里老人接触,更深地了解到我门为什么要做到精准扶贫,不想让他们吃太多苦啦。”团队成员最后这样讲道。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充分感受乡村生活的辛苦,社会责任感增加,也同时为留守儿童老人送去温暖,进而通过实践、宣传报道等,吸引更多大学生关注熊猫村建设,推动围绕大熊猫、熊猫村为主题的产业商业创新和产业商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最终摘掉“贫困”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