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都江堰8月11日电(通讯员 李岑宇 )一张憨厚的大圆脸、两团颇具喜感的黑眼圈儿、胖乎乎的身子,和那不太灵活的四肢……外观可爱迷人,吸引着全球的“熊猫迷”。全世界的文化名人、爱心企业、慈善家,纷纷加入保护大熊猫公益活动,熊猫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大熊猫也成为国家名片。
四川农业大学国宝先锋队有幸来到都江堰参加大熊猫文创中心成立暨2018年常务理事会,更加深入了解熊猫文化,为全面、精准、高效开展社会实践奠定基础,同时传承熊猫文化,讲好国宝故事,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建设幸福熊猫村中来。

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促进会大熊猫文创中心成立暨2018年常务理事会正在举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吕恩钰 摄
品熊猫古城文化,韵留青城山下
7月28日,四川农业大学国宝先锋队来到熊猫“老家”都江堰开展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都江堰位于岷山山系与邛崃山系的交汇区,处在大熊猫现代自然分布狭长条状弧形带的中段,是大熊猫交配的“天然走廊”。
28日上午,大熊猫文创中心成立暨2018年常务理事会进行中,“早在2000年,在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4届大会上,都江堰被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在联合国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都江堰是18个管理单元之一。至此,都江堰成为世界少有的“双遗”之地。”会长罗光泽向大家阐述到,“全世界一流的大熊猫保护和科研机构——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已正式由卧龙迁至都江堰市,都江堰市在大熊猫文化传播、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桥头堡’作用日益增强!”
会议结束后,团队成员根据会议内容和方针、以更切合实践地主题为目标,调整完善实践中原定“熊猫文化”调研方案,通过街头走访探索当地居民对都江堰熊猫文化的了解程度,继而以趣味科普的方式宣传熊猫文化。
品熊猫历史文化 韵回玉堂白马
目前,都江堰玉堂“熊猫谷”共生活着14只大熊猫,以恢复、保持大熊猫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采取先进生态保护规划理念、分步实施的步骤进行建设。在经过前期考察后,社会实践第二日,团队成员来到都江堰玉堂镇白马村开展下一步实践活动。在当地村委会的帮助和带领下,开始了街边采访。“请问你了解本地与熊猫相关的历史吗?”“请问你对熊猫文化怎么理解”……通过一系列问题了解当地居民队熊猫文化、熊猫历史的了解程度。
“53年嘛,一只野外大熊猫在我们这儿(玉堂镇)被发现,送到成都动物园斧头山饲养场养起的!“一位阿婆兴致勃勃地回答团队小记者的问题。据了解,该熊猫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只被救护的活体大熊猫,从而开启了中国野外大熊猫救助与科研之路。
通过对当地居民街头采访的数据分析,可分析得出关于熊猫历史了解范围较广,但年轻人普遍不太清楚熊猫与都江堰玉堂镇的历史渊源,出现知识面断层现象。且大多数人对“熊猫文化”的理解片面停留在“国宝”、“憨态可掬”、“可爱”等印象上。

团队成员在当地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访村民。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鸣曦 摄
品熊猫民族文化 韵润国民心田
在经过前期调查和充分准备后,8月7日,团队在都江堰玉堂镇白马村和熊猫小巷两处分别进行熊猫文化科普。团队成员印发有熊猫文化解析内容和熊猫与都江堰历史的宣传单,分别向当地居民和到访游客进行发放和讲解。根据查阅文献和在理事会所知,熊猫代表了中国人民坚强的信念,幽默乐观的精神,不屈的意志,熊猫也见证了从北京亚运会到北京奥运会,中国在世界的崛起。熊猫文化正如同此一样“坚强、乐观、不屈”。
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了解熊猫文化,四川农业大学国宝先锋队通过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在不断了解和深入挖掘熊猫文化后,深知熊猫文化其代表的更是国家文化、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做到熊猫文化自信、传承熊猫文化、宣扬熊猫文化,从而呼吁各界人士关注到熊猫保护事业中来,为打造幸福熊猫村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