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支教队员尝试和孩子沟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邹明辉 摄
中国青年网绵阳8月11日电(通讯员 田思璐 张雅博)“分班的时候,我就注意到一个小女孩缩在角落,眼神流露出胆怯,我感受到了她的不安。”来自四川农业大学“阳光雨露”支教团队的队员在活动开展第一天就遇到了难题,“我尝试带着她加入破冰游戏,但她似乎有些害怕。”
“阳光雨露”支教团队第三年支教地为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由于经济落后,当地留守儿童数量多、占比大。与父母的沟通少、缺乏正确引导等问题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他们有的内向,不懂得如何正确表达自己;有的特别淘气,不爱学习。留守孩子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内心世界却无人问津。队员们通过七天的悉心陪伴,打开留守儿童内心久闭的大门,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孩子们一起动手包饺子,场面十分热闹。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许佳雪 摄
游戏是走进孩子的最好方式。
支教团队在教学安排时格外注意孩子们的体验感和参与度,严格把控时间,不时加入小游戏调动孩子们的情绪——刮画制作、早操跳舞、与机器人对话。 “包饺子大赛”过程中,孩子们齐动手,各自开动脑筋。“老师!我会和面,奶奶说过水要加这么多才合适。”“老师,老师,你看我包的锁边饺子好看吗?”支教队员被孩子们包围着,“有个孩子其实平时不太自信,但当她主动去教不会的同学包饺子时,自信心也得到了提升。”
一个下午的烹饪课,从一开始的害羞胆怯到后来聊天开玩笑,队员和孩子们的关系在游戏间悄无声息地变化着。

孩子们认真倾听老师上课。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许佳雪 摄
心理健康特色课堂,带来专业心理学知识。
老师拿出半杯水放在讲台上,请同学们描述它。小朋友看着杯子一头雾水,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是一个半空的杯子!”“不,是半杯开心快乐水。”“怀着不同的态度看待事物,可以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老师解释道。“人们常常看到自己没有的,而忽视已拥有的美好。我们要学会用积极乐观的那面看待世界。”
课堂上,老师放着轻柔舒缓的音乐,鼓励孩子们写下自己的烦恼,孩子们纷纷敞开心扉:我的烦恼是我最好的朋友冤枉了我;爸爸一年才回家一次,我很想他;我想要个新书包……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采用列表格的方式,写下解决办法、自己的感受等等,“这堂课让我了解自己生气是怎么回事,也学会了发泄了办法。”孩子们纷纷表示负面情绪得到舒缓。

孩子们一同出游,小女孩戴着队员摘的荷叶显得古灵精怪。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许佳雪 摄
心理团辅新模式效果显著
“你在我左边!你抱着我!你单脚离地!”十位小朋友通过团结协作,最终站在了小小的一张报纸上。这是支教团队开展心理团体辅导活动的一幕。孩子们正在支教队员的指导下进行游戏“诺亚方舟”。天马行空的绘画,欢声笑语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孩子间的友谊。“你画我猜”开始后,孩子们两两分组,一个迅速地在纸上涂鸦,焦急地眼神期盼着队友能猜中答案。一个绞尽脑汁地思考,甚至还激动着挥起拳头边跳边想。
随后,支教队员采用一对一模式与孩子进行沟通。“我不愿意爸妈出去打工,我很想他们。”孩子们在支教队员几日的相处后愿意敞开心扉,吐露自己最真实的想法。“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就写信吧,等他们回来你读给他们听,好吗?”队员认真倾听孩子的烦恼,并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我小时候也常常和姐姐吵架,可是姐姐总把好吃的让给我。你发现了吗?”“嗯,姐姐每次都替我拎重东西。好像她也没那么讨厌了。”孩子们在交流中解决烦恼。
将心理团辅融入到支教课程中,是该团队探索支教新模式的有益尝试。既加强孩子的交往能力,教授他们情绪调节的方法,又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团辅这种活动形式,用更有效的办法呵护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不易,大学生用自己的所学所思所感,与留守儿童共寻纯真欢乐,带去专业心理辅导,在点滴交流相处中,释放心理压力,温暖每一颗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