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暑期实践篇】川农学子三下乡:科普环境保护,助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时间:2018-08-12点击次数:作者:张港旋 蔡文俊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雅安8月11日电(通讯员 张港旋 蔡文俊)大熊猫国家公园到底是什么?2017年1月31日,经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将四川、陕西、甘肃三省的野生大熊猫种群高密度区、大熊猫主要栖息地、大熊猫局域种群遗传交流廊道合计80多个保护地有机整合划入其中,总面积达27134平方公里,这些保护地就叫做大熊猫国家公园。
    8月6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国宝先锋扶贫调研团队走近第一只大熊猫科学发现地——雅安市宝兴县,这里92.8%的国土面积被划入大熊猫国家公园,在为大熊猫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同时,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也面临严峻冲突。

团队成员同守护熊猫村项目发起人赵松生、四川省大熊猫生态与文化建设促进会会长罗光泽共同研讨熊猫村经济发展策略。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蔡文俊 摄

熊猫老家,讲述熊猫故事

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是我国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和平使者,具有国家乃至全球代表性。

在宝兴县也生活着一只圈地养大熊猫“星睿”,团队成员来到“星睿”的“家中”,被它的活泼可爱深深吸引,经当地管理员介绍:“星睿每天要吃40公斤左右的竹子,最喜欢晒太阳和睡觉,它的同胞兄弟“星徽”被租借给比利时,成为了一只留洋大熊猫。”

看完大熊猫星睿,团队成员来到宝兴县蜂桶寨乡光明村,据当地村委会介绍,光明村周围至少生活着36只野生大熊猫,今年6月,一只野生大熊猫也来“探访”过这个村庄。

团队成员镜头下的野生大熊猫“星睿”。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港旋 摄

科学管理,守护大熊猫栖息地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大熊猫栖息地明显碎片化、生境大量丧失,种群已退缩到六大山系(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被分割为33个局域,其中熊猫个体数量小于30只的22个局域有灭绝风险,小于10只的18个局域有高度灭绝风险。  
    通过调研走访和文献查阅,队员们发现,熊猫村的土地及相关自然资源产权不清晰,权责不清、多头管理等体制机制性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以上问题,导致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发展较为迟缓,现有生产生活方式对自然资源依赖程度较高,当地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突出。
    “通过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推动大熊猫栖息地整体保护和系统修复,促进栖息地斑块间融合,增强栖息地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合理调节种群密度,对有效保护世界最珍稀物种,这对实现大熊猫种群稳定繁衍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与大熊猫相邻而居的村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做好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试点工作。”光明村村长这样说道。

团队成员与熊猫村村长交流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蔡文俊 摄

保护生态,助建美丽熊猫村

大熊猫是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熊猫村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也滋养着数以千计的野生植物,团队成员通过开展环境保护宣讲活动,针对野生动植物科普和如何更好地守护濒危物种,以提升村民们保护环境意识为方向,以激发村民们合理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为目标,队员们向村民们做了两场报告。
    “全村将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科学规划以大熊猫为主题的生态体验和环境教育,肩负保护和修复大熊猫栖息地生态系统的职责,带领村民们开拓村子的特色致富之路”村长坚定地说道。
    据悉,调研结束后,队员们来到邓池沟天主教堂,重温了第一只大熊猫的发现者戴维的故事。通过此次社会实践,队员们深刻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也更加熟悉大熊猫国家公园机制建设的总体方向和目标。接下来,团队成员将针对此次走访发现的“保护管理和生态修复不均衡”、“资源利用和生态保护矛盾突出”两大问题展开讨论并编写调研报告,为建成大熊猫国家公园充当“催化剂”。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0.4&sid=114055&time=1533954186&signature=wml3Q0RNe9oPxVZ6pJMA7EMGEBhPRV7L2XGkOKdvDynjYb5Wzg&sign=99cc79ebcb60ee76f182376798d2c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