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资阳8月9日电(通讯员 李超 张雅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乡村教育水平落后的现状成为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国家针对乡村教育提出的专项政策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教育的发展。但目前乡村教育仍面临师资有限、缺乏对留守儿童的关爱、硬件设施短缺等短板。四川农业大学织阳支教团队连续四年开展续梦资阳老鹰乡,逐渐获得了当地村民和政府的鼓励和支持。志愿者怀着热心公益的热忱给当地的留守儿童带去知索的火炬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通过前期的线上宣传,支教活动报名开始时,孩子们相约来到当地村委会进行报名,前来参加报名的孩子挤在桌子前,志愿者对前来报名的孩子进行信息登记。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时近中午,一名学生来到报名地点,向志愿者询问报名相关的问题,志愿者拿出纸条帮助孩子将报名信息填写下来。志愿者向前来报名的孩子解答报名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向孩子了解当地的教学条件。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前来参加暑期兴趣班的孩子学习能力差距较大,因此了解每个孩子的情况是因材施教的重要一环,在每天的课程结束后,志愿者们分小组对学生进行走访,了解学生情况,接受家长反馈,图为志愿者向学生家长了解情况。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将心比心,与爱同行。织阳支教团队的努力逐渐获得了当地群众的支持和认可,图为学生家长和当地领导对支教团队进行慰问,表达支教团队的到来表示感谢。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在支教过程中,由于场地限制无法正常开展支教活动,当地村民和村干部向志愿者们无偿提供了教学场地和教学设施。当志愿者们将课桌搬到教室时,一名小学生从自家拿来抹布主动帮助志愿者打扫教室卫生,孩子的感恩之心着实让志愿者们感动。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在前期的家庭走访中了解到,当地的文化课程单一,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也十分单调。为丰富山区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支教团队开展了美术课、心理团体辅导、暑期安全教育等七门课程。图为美术课上志愿者指导孩子们画画。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地的孩子们平时较少接受兴趣课程。当天课程结束后,孩子们留在教室内,围坐在一起听志愿者弹吉他唱歌,在孩子们憧憬的眼神里,志愿者给孩子们种下兴趣的种子。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由于教学场地十分有限,志愿者将当地提供的住所作为教学场地,一楼的大厅白天是志愿者们流汗奋斗的教室,夜晚则是大学生们一起打地铺休息的卧室。在课间,志愿者正蜷缩在“办公桌上”为学生们修改作业。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针对于不同的年级学生的需求,支教团队分年级开展了兴趣课程。对于初中的学生,志愿者希望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实验动手操作,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图为志愿者为初二学生开展物理实验。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据家庭走访了解,当地70%以上的中小学生的父母都外出务工,孩子们从小缺少父母的教育和引导。为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采用1对1专项辅导方式,在教给孩子知识的同时带给孩子们温暖和关爱。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心灵之间的对话,短短的20天时间里,志愿者们希望带给孩子们的不只是知识,而是可以让孩子们受益一生的学习方法和回报社会的公益之心。织阳团队,青春与爱与爱同行。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