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外媒视角-暑期实践篇】川农学子三下乡:领略国学经典魅力,传递中华美德薪火
时间:2018-08-10点击次数:作者:岳玥 蒋鑫越 张雅博审稿:宋三多

中国青年网资阳8月9日电(通讯员 岳玥 蒋鑫越 张雅博)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经典是其中最具价值的部分之一。让孩子们学习、诵读国学经典可锻炼记忆和理解能力,还可以让孩子们了解历史文化、传统美德。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8月7日,四川农业大学织阳支教团队的国学主题学习课程开课了。

     
        “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教室传来朗朗读书声。在为孩子们讲解《弟子规》时,照应孩子年龄特点,团队将孝道列为重点讲授的课程。四年级语文老师简璐男在讲述了卧冰求鲤的故事后说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尽孝从来都不存在年龄的限制。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来回报养育之恩,争取做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呢?”
       “我会跟妈妈一起做家务!”
       “给爸爸捶背!”
       “我经常给爷爷奶奶读文章!他们眼睛不好,看不了电视。”
       “对!大家都做得很棒!现在的我们可以从身边小事开始,用行动告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懂得他们的辛苦…”
        此外,志愿者还鼓励孩子们回家帮助长辈做一件事情,一个小男生分享到:“我回家跟爷爷一起捆柴,妈妈夸我懂事,笑得可高兴了!”

四年级同学听写《弟子规》。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道德品质比学习更重要,我爸从小就这样和我说。”对于志愿者提出的“比学习更重要的是什么?”的问题,一位学生这样回答。
        众所周知,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与国学经典相结合,志愿者通过《论语》来为孩子们阐述做人的道理。
        “你们知道吗?《论语》中有句话,被误解了近两千多年:‘三思而后行’的原意是指不要想太多,不是指要多思考......”六年级语文老师王雨琴解释道。孩子们认真地记着笔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大家觉得是什么意思呀?”王雨琴询问孩子们。
        “三个人走在一起,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一个小男孩说完这句话之后,全班爆发出笑声。
        “对的哈!白话文的意思是这个。但是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说呢?”王老师又问道,“这句话是告诉我们,要去发现身边人的优点,并向他学习。就像李小龙虽然平时喜欢调皮,但是昨天老师看到他主动将讲台上的垃圾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爱护公共卫生’这就是小龙的闪光点,这一点大家就要向他学习,明白了吗?”
        “明白了!”孩子们异口同声地答道。

孩子们跟随志愿者认真学习《论语》。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尽孝立德,而后承责。在讲到责任时,志愿者说道:“少年是祖国发展的栋梁,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的朗诵声穿透整间教室。嘹亮地声音配上孩子们稚嫩却坚毅的脸庞,透过那一双双眼睛,孩子们心中爱国强国的信念也悄悄扎根:“以后我要像汪尤金爷爷一样赚很多的钱,然后修学校修敬老院…”“我想做一名军人,保家卫国…”“我想跟老师一样去支教…”“我想做科学家…”课后,当王老师问及孩子们的理想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告诉她。

学生正认真听老师讲《少年中国说》。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超 摄

       课后,语文老师王雨琴说到:“近几年兴起了一阵‘国学热’,看着孩子们也体会到国学的魅力,最终受益于国学,我们都感到很开心,也很骄傲能够带给孩子们这样的体验。”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课堂上,团队带领孩子们叩响国学大门,而国学传颂,并不止于课堂。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中,希望今日的学习,能化为明日的指引,国学教育任重而道远。

(原报道链接:https://xiaoyuan.cycnet.com.cn/s?uid=38821&app_version=1.0.4&sid=111534&time=1533810003&signature=B6N3vEgwjmRqPndZp5kr7bQbDjf6oe4eoGDy9x2KzL8JAblYXM&sign=99d476f62fe55c96149aaa2708a8f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