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上午,犇牛小分队跟随筠连县沐爱镇畜牧站刘辉站长和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教学动物医院兽医师李浪兽医师走进沐爱镇金溪村,深入了解肉牛养殖的发展现状和未来方向,探寻乡村振兴战略下筠连县肉牛产业的发展道路。
走访了解养牛能人,探知自繁自养模式
金溪村万书记集村书记、兽医师一身,不仅自己养殖肉牛还鼓励并带动村中大多数农户养牛,被刘辉站长亲切地称之为“能人”。小分队走进万书记的牛舍,看到的便是正在滴水的石壁,四面通风,清凉舒适,李浪老师表示:“这个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很适合肉牛养殖。”“加上我精心的管理,我养殖出的肉牛品质都很高”万书记很是自豪地回答。万书记介绍,他主要依靠畜牧局发放的冻精,进行人工授精,用自己的母牛产小牛,再将小牛养大育肥后卖出去,形成良好的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但同时,万书记也在为母牛出现难产胎衣下不的现象苦恼,对于这种情况,万书记会利用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自己给牛进行剖腹产,极大的节约了养殖成本。对于牛粪的处理,万书记利用地理特点,在坡上修沼气池,坡下建化粪池,建成了极为省力的牛粪处理“传送带”。
资金不能断链,拖住就是成功者
养殖户刘某是一个煤炭工人转型的,他采取了牛+猪+鸭的养殖模式,多元发展。他介绍到:“养殖母牛经济效益较育肥牛差一点,周期长。”养殖是一个长期的工作,所以常存在资金短缺问题。煤场工作是前几年养殖资金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年,多数煤场因环境等原因已关闭,所以,刘某只有缩小了养殖规模,但从未想过要放弃养殖,反而是搞起了多元养殖。他说到:“养牛由刚开始的摸爬滚打,到慢慢地得心应手。只要资金链不断裂,拖住就一定能成功。”对于养殖母牛,他呼声道:“养殖母牛需要政策支撑,政府是我们坚强的后盾。”
政府对于当地牛常见疾病防治较为重视,如口蹄疫疫苗的发放。瘦肉精的抽检工作也在不断开展。在政策的引领下,养殖户的养殖观念在转变,养殖技术在提高,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