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1.总体概况
四川农业大学兽医学科创建于1912年,195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年批准为硕士授权点,1998年成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000年预防兽医学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2005年建成兽医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包括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和临床兽医学等3个二级学科,其中,预防兽医学2007年成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兽医学科为四川省重中之重建设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为B档,2019年世界一流学科(软科)排名全国第6。
学科团队入选全国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0人,有国家级人才称号5人次、省部级人才称号21人次,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四川省创新团队分别为1、1、3个。
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条件先进,现有2个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1个SPF实验动物屏障系统,拥有国家级动物类实验中心等国家/部/省级平台10个,仪器设备总价值6000余万元,占地面积约8000平米。
学科主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等科技奖励30余项,获国家一、二类新兽药证书分别为1、2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70余项。
与普渡大学等10余个境外著名研究院所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2020年度招收博、硕士研究生分别19、77人,授予博、硕士学位分别为18、45人,研究生毕业率、授位率、就业率均为100%。
2.目标与标准
2.1培养目标
总体目标:培养热爱祖国、政治过硬,具有良好学术道德和身心素质,具备较强的学术潜力和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学术精神,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为现代畜牧业快速发展、保驾护航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博士研究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较强的学术潜力和开拓进取、改革创新的学术精神;掌握兽医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能独立从事与兽医学科相关的工作;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研究生:熟练掌握兽医学科的相关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本学科相关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发展动态,具有从事教学、科研、独立从事临床诊疗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和理解兽医学研究领域内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外文写作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2.2学位授予标准
博士学位授予标准:
(1)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中各培养环节基本要求;要求总学分不少于15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1分,通过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
(2)达到本学科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并通过论文答辩或取得毕业证书两年内的博士研究生。
(3)学术论文发表要求。正式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四川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①普通招考博士生: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1.0及以上学术论文1篇;或影响因子1.0以下学术论文2篇;或影响因子1.0以下学术论文1篇,并同时在CSCD-C收录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②硕博连读博士生:取得博士生学籍4年及以上者: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1.5及以上学术论文1篇;或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1.0以上学术论文2篇;或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1.0以上学术论文1篇,并同时在CSCD-C收录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取得博士生学籍满3年,但不足4年者: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2.0以上学术论文1篇;或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1.5以上学术论文2篇;或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1.5以上学术论文1篇,并同时在CSCD-C收录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③审核制博研究生:取得博士生学籍4年及以上者: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2.0以上学术论文1篇;或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1.5以上学术论文2篇;或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1.5以上学术论文1篇,并同时在CSCD-C收录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取得博士生学籍满3年,但不足4年者: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3.0以上学术论文1篇;或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2.0以上学术论文2篇;或在本学科公认的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影响因子2.0以上学术论文1篇,并同时在CSCD-C收录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硕士学位授予标准:
(1)完成本学科培养方案中各培养环节基本要求;要求总学分不少于28分,学位课学分不少于16分,通过中期考核和开题报告。
(2)达到本学科学位论文基本要求并通过论文答辩或取得毕业证书两年内的硕士研究生。
(3)学术论文发表要求。硕士研究生所发表学术论文必须是与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的研究论文,并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导师为通讯作者、四川农业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①取得硕士生学籍3年及以上者:须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公认的CSCD-C收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篇。
②取得硕士生学籍满2年,但不足3年者:须以第一作者在本学科公认的影响因子1.0以上SCI收录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或本学科公认的CSCD-C收录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篇。
3.基本条件
3.1培养方向
根据已有特色和区域优势,兽医学一级学科下设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3个二级学科。
(1)基础兽医学(090601):重点从形态、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畜禽、水生动物、实验动物等动物组织结构、生命活动规律、疾病发生及药物作用,阐明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主要有动物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学、兽医药理及毒理学、中兽医与中药学、新药安全性评价、动物疾病模型研究方向。
(2)预防兽医学(090602):重点是从群体、个体、细胞及分子水平研究水禽、猪、鸡等动物传染性疫病及侵袭性疾病的病原特性、致病机理、疫病流行规律、诊断以及预防、控制原理及技术的科学。主要有兽医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兽医传染病学、兽医寄生虫病学、动物微生态学、兽医公共卫生学等研究方向。
(3)临床兽医学(090603):重点研究牛、羊、伴侣动物、野生动物等动物器官、系统疾病的临床学科,主要有动物生殖内分泌与细胞工程、动物临床分子诊断与治疗、中西兽医与临床、动物环境公害性疾病、动物营养代谢性及中毒性疾病研究方向。
3.2师资队伍
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35人(含外籍博导2人),硕士生导师78人,具有博士学位82人,占比84%。2020年度,引进具有留学经历专任教师8人,新增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人、天府农业大师1人,新晋升教授1人、副教授5人。目前,青年教师(35岁以下)和中年教师(35-45岁)占比分别为31%和33%,师资队伍年龄、职称、学缘结构合理。
3.3科学研究
2020年度,学科承担各级科研项目共121项,总经费1761.74万元。其中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的数量18项。本年度到账经费1516.3万元,其中横向项目39项,到账经费245.44万元。在所有经费中,国家级项目经费768.65万元,占总经费数的43.6%,省部级项目经费807.65万元,占总经费的45.8%。先后在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49篇,其中中科院TOP期刊36篇,占比24%,CSCD收录论文46篇;获批国际、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编专著2部、教材3部。
3.4教学科研支撑
本年度,签订新增校外实训基地6个,新建博士后流动站2个;完成了与西南大学签署“共建共享长江源动物疫病防控理论和技术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协议。新投入平台建设经费400余万元,新增病原参考实验系统一套,进一步完善学科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动物疫病防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建设,新建并获批了国家兽药CMA认定资质年检、实验动物实验室环评、实验使用许可证年检等工作;新增数字病理扫描仪等先进设备30余件。
3.5奖助体系
学科奖助体系完善,按照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0]5号)和《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0]6号)相关规定,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学业奖学金、学校奖助学金、导师奖助学金、优秀成果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研究生“三助岗位”、特困博/硕士研究生助学金等,规定了奖助对象、奖助标准以及评审/定办法。在执行过程中,采用个人申请、学院审核、学院推荐、学校评审/定、学校公示、学校发放等程序。本着客观、公开、公正进行评审/评定,对评审中有异议情况,集体讨论研究复核确定,确保每位研究生的正当权益。学科还设立了大北农奖学金等社会捐资奖助学金。
本年度,学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导师奖助学金等类别达到了研究生100%覆盖外(表1),另有8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其中博士2人(3万元/人)、硕士6人(2万元/人),27人次获校级优秀研究生、8人次获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9人次获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2人次获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学校、学院“三助岗位”累积为贫困学生发放补助2万元以上,社会捐资奖助学金累计发放6万元。
表1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标准(元/生/年)
学术学位博士研究生 |
全日制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 |
||||||||
总指标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指标 |
一等 |
二等 |
三等 |
四等 |
|
2020年 |
63 |
12 |
19 |
32 |
174 |
12 |
19 |
31 |
112 |
100.00% |
19.05% |
30.16% |
50.79% |
100% |
6.90% |
10.92% |
17.82% |
64.37% |
4.人才培养
4.1招生选拔
每年通过导师推介会、研究生院招生宣传展等活动,展示本学科导师研究方向、研究经费、研究成效以及对生源要求等广泛宣传动员,报考学科研究生规模较大。不断加强招生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成立了校、院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招生咨询电话,专人负责解答考生的问题。在招录各阶段严格根据《四川农业大学2020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安排》的要求,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和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择优选拔原则,坚持全面考查,突出重点,切实维护每一位考生的合法权益,全程接受校、院纪委监督,招生过程无任何违纪违规现象。
本年度,报考硕士研究生276人,实际招收录取人数为77人,报录比为3.58:1,报考博士研究生41人,实际招收录取人数为19人,报录比为:2.15:1。生源质量明显提升,70%以上生源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等985或211高校,一部分生源来自河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兽医学老牌专业的高校。
4.2思政教育
学科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深化“三全育人”要求,培塑理想信念坚定、心系“三农”的卓越高层次兽医人才。(1)抓实理论学习:认真学习“9.5回信”等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全院研究生集中学习5次、专题学习10次,组织研究生党支部开展各类校外实践教育活动11次。(2)推进党建创新:开展初心使命教育长效机制建设,获校级党建创新项目立项,开展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党支部结对联建,深化政治思想建设服务一流人才培养,全年发展研究生党员18人,举办首期院党校,培养研究生入党积极分子36人。(3)强化宣传引领:以纪念“川农大精神”命名二十周年为契机,认真挖掘全国黄大年式兽医学教师团队带领的研究生抗疫先进事迹,制作网络宣传品20余个,让身边榜样成为生动思政教育素材。获校级宣传工作二等奖、十佳新媒体。(4)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组织研究生党员开展“抗击疫情,医起行动”专项实践教育活动,引领研究生党员参加基层抗疫工作,为抗疫捐款3千余元,培训基层兽医或养殖户近1000名,参与新冠病毒动物溯源科技攻关应急项目4人,入选中宣部等评选的全国“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1项,学院团委获评“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
4.3课程教学
学科以培养研究生兽医实践技能应用能力、基础研究能力、应用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开展了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明确课程质量要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素材建设、教学研究与改革、课堂教学情况等方面全面管理。定期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会,专题研讨课程体系建设、教师配备、条件建设等,特别是每门课程选拔优秀的主讲教师,建立双语教学课程3门。鼓励青年教师出国计划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多种措施,加大任课教师培养力度,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结合生产中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实际,加强课程教学改革,采用案例教学课程3门,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课程考试、实践考核、课程论文、小组报告等多种课程考核方式。同时,通过教师自评、专家督导、学生反馈、管理评教等多种途径全面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评价。
4.4导师指导
本年度,学校修订并发布了《研究生导师管理办法》(川农大校研发[2020]4号文)相关文件,学科按文件要求,严格执行导师遴选、招生专业与限额、导师职责与权利、年度招生资格审查、奖励与问责等方面规定。学科新增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1人,并参加学校组织的新晋升导师的集中培训。
4.5学术训练
学科研究生在被录取后,要求阅读大量专业方向相关中英文文献、撰写综述文章以培养论文写作能力,参加实验室管理规范和动物试验技能操作培训和考核,以提高实验技能和了解生物安全知识,要求参加课题组每周1~2次的学术讨论会以提高交流能力,参加同行专家报告会以增长见识,每人年度不少于10次。综上,通过论文阅读、实验技能培训、学术研讨、专家报告会等形式对研究生实施严格、完整和系统的学术训练。
4.6学术交流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2020年度,学科组织实施“教育部创新团队教授学术论坛”,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仇华吉教授等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学术报告5场,参加师生约500人次。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积极拓展线上交流渠道,先后利用线上平台邀请塔尔图大学的Andres教授等5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线上学术交流5场,参加师生约600人次。积极鼓励、大力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口头学术报告或展板汇报等。累积200余人次研究生参加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人做口头学术报告或展板汇报。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依托、“四川乡村现代畜牧业振兴计划”人才培养专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大力推动在读研究生赴海外留学和访学。本年度有16名研究生赴海外联合培养。
4.7论文质量
学科建立了良好的导师研究团队、公共科研平台,修订研究生管理办法、培养方案,严格按照学校《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川农大校研发〔2020〕6号)与《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川农大校研发〔2020〕5号)等文件要求,从多个层面进行严格地考核和控制,执行学院规定所有研究生学位论文均双“全盲评”制度,对盲评未通过者,不予参加本次答辩。本年度,盲评论文一次性通过,在各类论文抽检中,合格率100%,1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四川农业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占比10%),2篇硕士论文被评为四川农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占比6.7%)。
4.8质量保证
学科认真落实执行学校《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0〕6号)与《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0〕5号)等文件要求,从多个层面进行严格地考核和控制,以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特别注重研究生过程管理。首先,严把研究生中期考核,成立研究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合理性与可行性、综合知识与专业能力、科研素养与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审核;其次,严格要求论文开题报告环节,考核小组从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等进行评议和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书面材料;第三,对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严格把关,要求各二级学科点提前5个月对将毕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摸底答辩,对论文中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补充和修改等进行考核和建议,并书面反馈给各导师,进行逐一整改。学院组织答辩委员会,对研究生学位论文进行公开答辩与表决,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方可授予学位。2020年,答辩通过博士学位论文18篇、硕士学位论文45篇。
学科建立研究生教学教育督导小组,对研究生培养全程督导、督查、督改。定期开展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建立研究生淘汰分流预警机制。
4.9学风建设
党建引领与文化传承:通过创建双带头人支部,开展初心使命教育,挖掘川农大红色,传承川农大精神,讲好学科奋斗故事,畅谈科研精神等系列教育,将兽医学科文化根植于心、化作为行。
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本学科通过新生入学教育(新生第一课)、老师课堂教学、导师言传身教等多方面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将科研诚信教育课写进培养方案中,研究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培养研究生脚踏实地的科研品质。强化导师的责任意识,学科点规定导师负责研究生第一责任人,负责对研究生的引导、示范和监督。
学术道德制度建设:每一篇学位论文送审前须经过学术不端检测,建立学术不端零容忍制度,严把论文双盲评评审关,提高评审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建立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摸底诊断答辩制度,在研究生学位论文正式答辩前对论文质量进行严格把关。
4.10管理服务
学校设立了校院两级组织结构完整的党政管理架构,配备专职研究生教学日常管理、招生就业管理、思政管理人员5人,建立了校/院级研究生学生会,学科设立了研究生党支部3个、配备党员班主任8名,每一位导师是研究生日常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本年度修订了学校《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0〕6号)和《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0〕5号)等文件,规定了学生奖助学申报、享有的申诉权利与途径。本学科经常对在校研究生学习、生活满意度调查或走访,意见及时反馈到学院或学校相应部门,并得到妥善解决。
4.11就业发展
学科长期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就业与发展。一方面加强研究生全程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资源,充分利用院企合作等渠道帮助研究生就业,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就业中的作用,促使导师对研究生进行就业教育和就业推荐,充分提高研究生应聘成功率和就业质量。本年度毕业硕士研究生45名,就业率100%,其中20%的毕业硕士前往浙江大学、悉尼大学等院校攻读博士学位,其他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事业单位、与科学相关企业等;博士研究生18名,就业率100%,其中84%毕业博士前往高校、科研院所工作。用人单位满意度高,社会评价好。
5.服务贡献
学科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四川畜牧业发展战略需求,针对性生猪等食品动物安全、人兽共患病诊治、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保护及宠物健康等多方面开展社会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
本年度,学科有11位专家教授作为四川省动物疫病防控智库成员,先后80余人次参与非洲猪瘟、禽流感、兔瘟二型等动物疫情动态会商、咨询会,提建议1000余条、规程或措施10余项,确保四川畜禽疫病防控成绩列全国前列,开展专题培训30余次,受训人员4000余人次,技术咨询100余次。其中,预防兽医学杨光友教授为代表的动物寄生虫病团队,深入我省藏区多地开展牛羊包虫病与脑包虫病防控技术培训和科研项目合作研究,为藏汉民族团结做出了较大贡献,获2020年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科技合作奖”。以临床兽医学左之才教授为代表的肉牛创新团队,前往昭觉、美姑、雷波三县,开展“深度贫困县肉牛产业扶贫技术培训指导”活动,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添砖加瓦。以基础兽医学耿毅教授为代表的水生动物疾病防控团队,深入眉山、井研、崇州、新津、彭山与雅安等地,广泛开展雅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水产养殖品种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治,降低了疾病给相应养殖品种带来的损失,确保了我省水产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对标国内外一流知名院校,学位授权点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问题:
1、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高水平领军人才建设亟待加强。
2、高端平台建设,尤其是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3、标志性科研成果不够突出,国家级科技奖励亟待突破。
4、国际化合作交流和国际影响力有待提升。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引培制度,着力引进高端人才、激励中青年人才,持续改善队伍层次结构。
2、积极推进学科兽药安全与评价中心的国家兽药GLP认证工作。
3、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术前沿,集成标志性科技成果。
4、推行“医家—青年学者论坛”和“医家—研究生学术之星”学术交流体系,全方位提升学科学术氛围,促进对外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