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位点建设情况
1.总体概况
四川农业大学兽医学始建于1912年,195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2年批准为兽医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我国西南地区首批获批的兽医专业硕士学位点,包括3个研究方向:动物疾病诊疗、兽药评价与应用、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与行政管理。兽医学为四川省重中之重建设学科,2019年世界一流软科排名全国第6。
学位点师资力量雄厚,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兽医学教师团队。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教授35人,副教授30人;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才称号5人次,教育部新世纪优秀计划等省部级人才称号21人次,有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四川省创新团队分别为1、1、3个,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和省级教学团队2个。
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条件先进,现有2个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1个SPF实验动物屏障系统,国家级动物类实验中心等国家/部/省级平台10个,仪器设备总价值6000余万元,占地面积约8000平米。
校内外实训实践基地充足,拥有附属教学动物医院2个,校级实验动物场8个,签约校外实训平台与实践基地30余个。
学位点重视立德树人,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有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制度;学位点先后获得团中央表彰1次、全国比赛特等奖和一等奖6次。学位论文质量优、学术风气好,未见学术不端或问题论文,获全国优秀兽医专业学位论文奖8篇。
学位点科研成果丰硕,学位点教师主持获国家技术发明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等科技奖励30余项,获国家一、二类新兽药证书分别为1、2项,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70余项。
2020年,学位点招收兽医硕士研究生126人。目前,在校全日制兽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147人。2020年,50名研究生获全国执业兽医师资格证;76人获得兽医专业硕士学位,毕业率、授位率和就业率均为100%,专业对口率达99%。
2.人才培养基本条件
2.1培养特色
设置动物疾病诊疗、兽药评价与应用、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与行政管理三个方向,深挖四川地区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以及动物饲养全面性的独特优势,围绕严重危害猪、禽、牛、羊、兔和珍稀野生动物(大熊猫、林麝等)的多发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开展了疫病病原生态学、流行病学、防控技术、诊断检测技术、分子诊断试剂等研究。
动物疾病诊疗:主要围绕畜禽、猫犬、野生动物等非传染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技术问题,在疾病病因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的基础上,运用化验技术、影像诊断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筛选具有诊断意义的生物标识物,建立快速诊断、鉴别诊断或高通量诊断方法,开发和推广高新技术手段解决兽医临床治疗实际问题。
兽药评价与应用:主要以保护动物健康所必需兽药为研究对象,开展新型疫苗/抗体、中兽药、免疫佐剂、微生态制剂、化学药物、药物制剂等新兽药的创制、评价以及配套技术的研发、集成和推广应用,以提高兽药质量、预防效果、疗效和动物产品的安全性。
兽医公共卫生安全与行政管理:主要以培养具备兽医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兽医管理与业务部门、动物生产单位、教学科研机构及相关部门从事兽医事业管理、动物防疫与检疫、兽医公共卫生与食品安全以及教学与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型人才。
2.2师资队伍
本着“有序引进、立足培育”的原则,不断夯实学位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学位点现有专任教师9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导师35名(外籍博导2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8名,占比84%;具有高级职称人数占比59%;青年教师(35岁以下)和中年教师(35-45岁)占比分别为31%和33%。签约校外导师78名,其中40%具有高级职称。本年度,学位点引进获博士学位且有1年以上留学经历的专任教师8人;6名教师晋升高级职称;新增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四川省天府青城计划领军人1人,四川省天府农业大师1人。师资队伍发展情况可喜,队伍规模与师资质量持续提升,教师年龄与学缘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
2.3科研、实训平台
本学位点现拥有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农业部兽用药物与兽医生物技术四川科学观测实验站”,“国家林业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5种水生动物疫病检测实验室”)、国家实验猕猴种源基地、四川省重点实验(“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动物疫病防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环境公害与动物疾病”,“动物生物技术中心”)及20000m2现代化综合性动物医院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同时,与国药集团、华派生物、温氏大在内的2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校外实训协议。
本年度,学位点新增校外实训基地6家,新建博士后流动站2个;完成了与西南大学签署“共建共享长江源动物疫病防控理论和技术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合作协议。新投入平台建设经费400余万元,增加病原参考实验系统、生物反应器、数字病理扫描仪等一批先进配套的大型仪器设备;进一步完善学科动物疫病与人类健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动物疫病防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等建设,新建并获批了国家兽药CMA认定资质年检、实验动物实验室环评、实验使用许可证年检等工作;新增数字病理扫描仪等先进设备30余件。
2.4科研研究
2020年度,本学位点正承担科研项目共121项,总经费1761.74万元。其中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省部级项目的数量18项。本年度到账经费1516.3万元,其中横向项目39项,到账经费245.44万元。在所有经费中,国家级项目经费768.65万元,占总经费数的43.6%,省部级项目经费807.65万元,占总经费的45.8%。先后在Journal of Virology、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Transboundary and Emerging Diseases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49篇,其中中科院TOP期刊36篇,占比24%,CSCD收录论文46篇;获批国际、国家发明专利21项、实用新型专利15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主/编专著2部、教材3部。
2.5奖助体系
学科奖助体系完善,按照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0]5号)和《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0]6号)相关规定,设立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学业奖学金、学校奖助学金、导师奖助学金、优秀成果奖学金、优秀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毕业论文、研究生“三助岗位”、 特困博/硕士研究生助学金等,规定了奖助对象、奖助标准以及评审/定办法。在执行过程中,采用个人申请、学院审核、学院推荐、学校评审/定、学校公示、学校发放等程序。本着客观、公开、公正进行评审/评定,对评审中有异议情况,集体讨论研究复核确定,确保每位研究生的正当权益。学位点还设立了大北农奖学金等社会捐资奖助学金。
本年度,学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导师奖助学金等类别达到了研究生100%覆盖外,另有8人次获国家奖学金,其中博士2人(3万元/人)、硕士6人(2万元/人),27人次获校级优秀研究生、8人次获校级优秀研究生干部,9人次获校级优秀毕业研究生,2人次获省级优秀毕业研究生。学校、学院“三助岗位”累积为贫困学生发放补助2万元以上,社会捐资奖助学金累计发放6万元。
3.人才培养情况
3.1研究生招生情况
近年来,学位点在招生规模、生源质量上均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本年度,学位点招收录取兽医硕士研究生126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86人,非全日制研究生40人;录取人数中推免生人数为1人;招收海外留学生12人。生源质量明显提升,70%以上生源来自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南大学、贵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吉林大学等985或211高校,一部分生源来自河南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广西大学等兽医学老牌专业的高校。
3.2研究生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学位点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深化“三全育人”要求,培塑理想信念坚定、心系“三农”的卓越兽医人才。(1)抓实理论学习。认真学习“9.5回信”等重要讲话精神,组织全院教职工及研究生集中学习5次、专题学习10次,组织教师、研究生党支部各类校外实践教育活动11次。(2)推进党建创新。开展初心使命教育长效机制建设,获校级党建创新项目立项,获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1个。开展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党支部结对联建,深化政治思想建设服务一流人才培养。全年发展研究生党员18人,举办首期院党校,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52人。(3)强化宣传引领。以纪念“川农大精神”命名二十周年为契机,认真挖掘学院兽医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师生抗疫事迹,制作网络宣传品20余个,让身边榜样成为生动思政教育素材。获校级宣传工作二等奖、十佳新媒体。(4)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师生党员为抗疫捐款3万余元,组织师生党员开展“抗击疫情,医起行动”专项实践教育活动,引领90余名师生党员参加基层抗疫工作。10余名教师党员精准扶贫近50余人次,培训基层兽医或养殖户近千名;1名教师党员参与新病毒科技攻关应急定向项目;1名博导获评学校师德标兵,1教师党员获四川省辅导员年度人物入围奖,1教师党员获评校扶贫先进个人。1师生项目入选中宣部等评选的全国“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学院团委获评“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
3.3课程建设
课程设置以兽医职业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技能,注重体现先进性、综合性、实用性,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培养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按照全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有关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设置政治理论课、外国语2门公共必修课,设置应用动物微生物与免疫学、兽医临床病理学、兽医临床诊疗技术与应用、动物疫病防控技术与应用、兽药研发及应用、兽医公共卫生共6门专业必修课基础课,同时开设兽医体系与管理、小动物诊疗技术、水生动物疾病诊断与应用、中兽医辩证论治、猪病临床诊断与应用、禽病临床诊断与应用、牛羊病临床诊断与应用等等14门选修课。
3.4导师指导
严格执行导师遴选、导师管理、双导师制等管理规定。细化聘用机制,明确考核目标,完善培训体系本专业学位在导师聘用及培训方面,通过明确兽医硕士导师工作与考核目标,细化兽医硕士导师聘用机制,健全新导师培养方案,完善培训体系等方法,促进学位授权点成为高层次兽医人才培养的摇篮。
3.5实践教学
积极参加全国兽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或教育部学位中心案例教学中心建设,积极提交教学案例5项。50名研究生获全国执业兽医师资格证。
3.6学术交流
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加强与国际、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本年度本学位授权点为研究生设置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其中包括:①组织实施“教育部创新团队教授学术论坛”,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仇华吉教授等5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专题学术报告5场,参加师生约500人次;
②疫情常态化背景下,积极拓展线上交流渠道。先后利用线上平台邀请塔尔图大学的Andres教授等5名国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线上学术交流5场,参加师生约约600人次;③积极鼓励、大力资助研究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作口头学术报告或展板汇报等。本年度,累积200余人次研究生参加了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人做口头学术报告或展板汇报;④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国际化,依托、“四川乡村现代畜牧业振兴计划”人才培养专项、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大力推动在读研究生赴海外留学和访学。本年度有16名研究生赴海外联合培养;
3.7论文质量
学位点认真落实执行四川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管理办法》(校研发〔2020〕6号)等文件要求,从多个层面进行严格地考核和控制,以保证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首先,严把研究生中期考核,成立各专业博(硕)士研究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培养计划合理性与可行性,综合知识与专业能力,科研素养与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考察和审核;其次,严格要求论文开题报告环节,考核小组从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创新点等进行评议和指导,并在此基础上要求研究生提交开题报告书面材料;再次,对研究生完成毕业论文严格把关,要求各研究所/系提前5个月对将毕业的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摸底答辩,对论文中的完成情况、存在的问题及补充和修改等进行考核和建议,并书面反馈给各导师,进行逐一整改。同时,坚决执行研究生毕业论文“全盲评”制度,除学校抽检盲评的毕业论文以外,学院和导师共同出资对所有毕业论文进行“全盲评”,学位分委会根据“全盲评”结果判定研究生是否参加本次答辩。最后,学院委托各二级学科点组建由5名博士生(硕士生)导师组成的答辩委员会,对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进行公开答辩与表决后,报动物医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四川农业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审议通过后方可授予学位。
本年度,学位点送审兽医硕士毕业论文76篇,盲评一次性通过率100%;盲评成绩85分及以上占比78.6%。各类论文抽检的合格率100%。本年度,学位点1篇学位论文被评为四川农业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
3.8学风建设
本年度集中开展了6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讲座,如《科研诚信与道德讲座》、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四川省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和《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慕课等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合计达1000人次。
3.9管理服务
学位点专门配备了研究生管理办公室配置研究生管理秘书1名和就业管理办公室配置研究生管理秘书1名。主要负责研究生招生、就业、教务、日常管理等工作,指导研究生会工作;建立研究生权益保障制度;在学研究生满意度100%。
3.10就业发展
学位点高度重视研究生就业质量,培养毕业的研究生质量高,社会评价好。本年度兽医硕士就业率达99%,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民营企业(65%)、升学(15%)、其他事业单位(13%)等企事业单位;非全日制硕士就业率达100%,集中在民营企业(67%)和三资企业(33%)。
4.学位点社会服务情况
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四川战略需求,学位点一直以来针对性的在生猪等食品动物安全、人兽共患病诊治、大熊猫等野生动物保护及宠物健康等多方面开展社会服务,取得显著成效,发挥了不可替代作用。本年度,学位点专家教授作为四川省动物疫病防控智库成员,先后参与动物疫情动态会商、咨询100余人次,提建议1000余条,规程或措施10余项,确保四川畜禽疫病防控成绩列全国前列。本年度,以预防兽医学杨光友教授为代表的动物寄生虫病团队,深入我省多地开展牛羊包虫病与脑包虫病防控技术培训和科研项目合作研究,获2020年攀枝花开发建设55周年“科技合作奖”;以临床兽医学左之才教授为代表的肉牛创新团队,前往昭觉、美姑、雷波三县,开展“深度贫困县肉牛产业扶贫技术培训指导”活动,为脱贫攻坚添砖加瓦;以基础兽医学耿毅教授为代表的水生动物疾病防控团队,深入眉山、井研、崇州、新津、彭山与雅安等地,广泛开展雅鱼、黄颡鱼、斑点叉尾鮰等水产养殖品种主要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诊治,降低了疾病给相应养殖品种带来的损失,确保了我省水产养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学位授权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本年度,学位点自我评估结果为合格。但是,对标兽医“一流学科”高校仍差距较大,主要表现为以下问题:①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国家级别的高水平领军人才建设亟待加强。②国家级科研平台建设十分紧迫;③应用型科技成果不突出,科研成果转化率低;④ 研究生参加本领域国内外重要赛事并获奖提升空间大。⑤ 案例教学和原创性案例库建设亟需加强;⑥国内外标准制定数量少。
三、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1、充分利用学校人才引培制度,着力引进高端人才、激励中青年人才,持续改善队伍层次结构。
2、 积极推进兽药安全与评价中心的国家兽药GLP认证工作。
3、 深化科教融合、产教结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和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加强成果转化应用,着力提高科技成果产出率,实现科研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
4.鼓励学术积极参与国内外重要学术型和技能型赛事。
5.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拓展教学方法,加强案例库的建设与推广,让更多校外优质资源参与到课堂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