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至2月22日,四川农业大学一支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突破地域限制,以“争做红色基因的传承人”为主题,开展为期7天的线上教育实践。通过数字化资源整合、互动式课件开发、云端宣讲会等创新形式,探索红色文化在当代群体中的传播新路径。
面对无法实地走访红色教育基地的客观条件限制,团队将工作重心转向数字化资源挖掘。成员从共产党员网、中央档案馆官网等8个平台系统地采集党史文献、革命家书、纪录片片段等素材217份,建立分级资源库。特别是对1949年前纸质文献进行电子化处理,如将《晋察冀日报》影印版转化为可检索文本,修复模糊字迹63处。 “最耗时的是核对史实准确性。”负责资料整理的团队成员表示,为确认PPT中“淮海战役民工支前数据”,团队对比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淮海战役亲历者口述》等5种来源,最终采用学界公认的“88万辆小推车”说法,并在课件脚注标明数据出处。
团队核心成果《红色基因传承》课件突破传统图文堆砌模式,首创“三驱互动教学法” 技术组负责人表示,为适配手机端浏览,所有动画采用“平滑切换”基础功能,将文件大小控制在12.8MB以内。模拟宣讲阶段曾因嵌入高清视频导致课件卡顿,最终改用GIF动图呈现关键历史镜头,既保证流畅度又保留视觉冲击力。
2月22日晚举行的线上宣讲会成为实践高潮。47名参与者通过预约链接进入腾讯会议室,在90分钟里经历了一场“沉浸式历史对话”:当PPT播放到“飞夺泸定桥”章节时,背景音同步加入铁索晃动声与水流冲击音效,有观众留言:“戴着耳机手心冒汗”;在“新时代长征路”讨论环节,设置开放式问题“你心中的当代泸定桥是什么?”,收到答案34条,涵盖“芯片研发”“乡村教育”等多个领域。
宣讲结束后,团队成员还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收集参与者对于课件内容、互动形式及宣讲效果的反馈。结果显示,92%的受访者认为《红色基因传承》课件设计新颖,能够有效吸引年轻群体的兴趣;87%的受访者表示,通过此次线上教育实践,对红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此外,团队成员还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将宣讲会精彩瞬间、观众感悟及课件部分内容进行分享,进一步扩大红色文化的传播范围。
“这次实践让我们确信:红色教育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团队负责人在总结中表示,完成了跨时代的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需要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利用新技术、新平台,让红色教育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红色教育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和纪念,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和发扬。通过此次线上教育实践,成员们不仅掌握了数字化资源整合和传播的新技能,更重要的是,他们深刻体会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也更加坚定了自己作为红色基因传承人的使命和责任。
在未来的日子里,学子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红色文化传播新路径,让红色教育持续“在线”,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只要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就一定能够将红色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