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至10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风物志异”实践团队以“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助力非遗传承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为期八天的社会实践。团队成员通过线上调研、文化记录、视频制作等方式,收集整理特色民俗文化,并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科普宣传,旨在增强社会对乡村非遗文化的关注与保护意识。
8月3日至8月9日,在为期七天的文化采集中,团队成员们通过文献查阅,详细整理各地传统节日、手工艺、民间艺术等内容,并撰写500字左右的文章进行介绍。
队员陈鸿记录了已有三百余年历史的坎门花龙。这种以竹为骨、以纸为肤的游龙艺术,融合了竹编、剪纸、彩绘等多种技艺,每逢元宵佳节,渔民们舞动花龙,烛光与渔港灯火交相辉映,场面壮观。陈鸿在感悟中写道:“花龙不仅承载着渔民对平安丰收的祈愿,更展现了坎门人精湛的民间工艺和独特的海洋文化。”
队员张静记录了四川省隆昌市每年正月初八举行的舞龙表演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车马灯”。舞龙表演通过腾跃、翻滚等动作传递团结奋进的精神,而车马灯则以男扮女装的“幺妹子”为主角,融合演唱、对白和器乐伴奏,展现川东民间生活的生动场景。
实践最后一天,团队成员对前期收集的民俗文化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包括图片以及文字,并分类归档。随后,团队结合素材制作科普视频,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各地民俗文化的特色与价值。队员杨慧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短视频这一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文化的魅力,激发年轻一代对非遗保护的关注。”最终,团队将视频发布于抖音等平台,扩大影响力。
8月10日,本次暑期社会实践圆满结束。团队成员不仅深入了解了我国乡村民俗文化的丰富多样性,更通过新媒体技术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队员们纷纷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非遗保护,并探索更多创新方式推动文化传播。
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索之旅,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实践课。队员们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青年,既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让其焕发新生。团队计划后续与地方文化馆合作,建立长期调研机制,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