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2025暑期社会实践】云端溯红史,实践助三农—云溯红农先锋队暑期社会实践
时间:2025-08-14点击次数:作者:王梦月审稿:宋三多

2025年8月4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药物制剂202401班云溯红农先锋队开展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以“赓续红色基因,服务三农发展”为主题,通过线上云端溯源校史、线下整理实践资料等方式,在红色校史与当代三农实践的碰撞中,探寻川农大精神的传承密码,让红色火种在新时代三农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实践伊始,团队成员化身为红色校史挖掘者,在数字化档案库中开启了红色基因的溯源之旅。成员们重点聚焦辛亥革命时期的水电报事件,从泛黄的校史文献中还原历史细节:1911年成都血案后,四川通省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场长朱国琛与革命党人合作,在木片、竹片上书写革命讯息投入锦江,借水流将保路运动号召传遍四川各地。“这段历史让我们明白,川农的红色基因从诞生起就与土地、与农民紧密相连。”团队成员在实践日志中感慨道。沿着历史脉络,队员们继续深入研读郑佑之、曾廷钦等革命先烈的事迹。郑佑之作为川农早期学子,扎根川南农村创办农协会、领导农民运动,被当地百姓尊为“川南农王”;曾廷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征粮工作中,面对恶霸威胁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群众利益。团队还用AI技术修复了珍贵的校史老照片,将这些红色故事改编成图文并茂的科普内容,让沉睡的历史在云端活了起来。

图为同学查询ai辅助溯红工作

在三农档案收集环节,队员们系统地梳理校史中服务三农的鲜活实践案例。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开始,就有李树成、赵普明等校友主动请缨赴边疆参与农业开发,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种植技术,为民主改革和乡村发展奉献青春;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场上,环聚眉山团队用智慧农业技术辐射超6000亩高标准农田,渔跃农门团队的何阔博士带领成员开展稻鱼循环养殖模式调研,让农民的“菜篮子”装满优质水产品;情系三农团队在隆昌黄家镇依托乡村茶馆讲习所,为养殖户开展动物医疗、养殖技术等科普课堂,把实验室知识变成田间地头的实用技能……队员们将这些跨越时代的案例分类摘录,提炼出扎根乡土、科技兴农、热血担当等川农大精神关键词,清晰勾勒出红色基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轨迹。

(图为队员查询校史寻找川农服务于三农的实践事例)

实践中,团队特别注重精神传承与当代实践的深度结合。成员们发现,从革命年代以农报国的赤子情怀,到如今追求真理、造福社会、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川农大精神始终与三农事业同频共振。正如团队整理的案例中,吴德校长提出从抗战救粮到科技兴粮的理念,将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新时代农业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乡村稻油现代化助农团运用新型气送式油菜精量联合播种机、无人机施肥植保等技术,实现节本增效20%,让科技兴农的种子在田野间落地生根。

一周的实践虽短,却让队员们收获满满。从云端追溯红色校史,到梳理当代助农案例,云溯红农先锋队不仅完成了红色基因的深度学习,更深刻理解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丰富内涵。队员们将带着这份实践收获,把川农大精神融入未来的学习生活,让红色火种在强农兴农的实践中生生不息,用青春力量书写新时代三农事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