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至15日,星火农兴团圆满完成了以“强农兴农”红色基因传承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创新实践形式,线上广泛调研与线下实地研学并举。成员们分赴四川(成都、遂宁、内江)、重庆、山西沁县等地的红色教育基地,亲身感悟革命精神;同时,借助云端平台深化理论探索与实践思考,努力探寻红色基因在推动农业强国建设中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
8月7日,星火农兴团成员杜佳骏、朱梓源赴四川遂宁“中国红军第一村”牛角沟村,参观起义指挥部旧址与红军陈列馆。通过斑驳的土墙、简陋的农具和珍贵史料,成员深入了解了红军依靠农民、扎根农村的革命历史,尤其是“军民共耕”、改良农具、保障军粮等史实细节,深刻认识到红军时期"重农、兴农、为农"的理念传承。
继追寻红军时期的农业实践后,8月8日,成员杨雅、陈福锐在成都王光祈纪念馆探寻"精神兴农"之路。通过泛黄的手稿、珍贵的乐器和历史影像,成员深入了解了这位五四先驱"深入民间、扎根乡土"的实践,重点研读了他组织"乡村教育运动"、采集整理民间音乐的史料,认识到其以艺术教育服务民众、启迪民智的探索对当代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重要启示。
同日,带着对精神滋养的思考,成员张琼丹、李名浩前往重庆大轰炸惨案遗址纪念馆。在大量实物与图文资料中,成员重点考察了战争环境下农业与民生的关键作用,了解到在持续轰炸的极端条件下,周边农村成为物资供应、人口疏散的重要支撑,广大农民为维持战时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刻认识到农业在和平建设时期和危难时刻的重要基础地位。
在了解到战时农业的支撑作用后,8月11日,成员桂烁雨赴山西沁县牺盟会旧址,重点考察了这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发动农民、改革农村的历史实践。通过大量史料,成员了解到了牺盟会推行的合理负担、改善民生、组织农民抗日等政策,这些政策极大激发了农村抗战力量,同时也对今日乡村振兴工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8月15日,延续对报国情怀的追寻,成员刘露涵赴四川内江喻培伦大将军纪念馆。通过将军家书、绝命诗及历史影像,成员深入了解到这位辛亥革命著名烈士"振兴工艺"以图强国、毁家纾难的报国情怀,深受其将个人价值融入民族复兴洪流的精神感召,认识到这种赤子之心与当代英才投身"三农"的奉献精神高度共鸣。
在实地探访的同时,团队成员王海连、刘泓廷、朱梓源通过访谈家中长辈与网络资料挖掘,聆听跨越数代的“三农”记忆。他们从祖辈垦荒戍边、父辈科技兴农的家族故事中,梳理出普通家庭在政策引领下脱贫致富、践行“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的生动画卷。“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更是一代代人接力强农的实干,”王海连在整理口述史时谈到,“它让我们读懂‘使命担当’的重量——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需要,就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传承。”
至此,星火农兴团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元实践,不仅挖掘整理了多地的生动案例,更深化了对红色精神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时代价值的理解,系统追溯了"强农兴农"红色基因从革命岁月到新时代的传承脉络。。此次实践成功搭建了历史与当代的桥梁,增强了青年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使命感。它深刻昭示:红色基因是持续赋能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新时代青年应主动担当传承者与践行者,在广袤乡村书写无愧时代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