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2019暑期社会实践】熊猫村守护使踏上实践之旅,探索零星大熊猫发展模式
时间:2019-07-16点击次数:作者:吴仪 郑爽 万文龙审稿:宋三多

712日,36名来自全国各地的熊猫村守护使们早早地起了床,从各自的住处前往实践集合点——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

“寻找熊猫村守护使”是由爱德基金会青年创益项目资助,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团委指导,动物医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和实践部主办的实践项目。项目旨在推动青年大学生争当“熊猫村守护使”,为解决熊猫村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冲突问题献计献策。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外北熊猫大道,是世界著名的大熊猫迁地保护基地、科研繁育基地、公众教育基地和教育旅游基地,是“大熊猫迁地保护生态示范工程”。基地主要以保护和繁育大熊猫这一中国特有濒危野生动物而闻名于世。

在本次实践中,守护使们被分成六支小分队开展相关活动。近日,他们就迁地保护大熊猫的现状以及游客们对于熊猫村和零星大熊猫的了解情况在基地中展开调研。结果显示大熊猫迁地保护效果显著,但游客们对于零星大熊猫几乎没有相关了解。

园区采访收获颇丰

针对游客对于“熊猫村”的了解情况,守护使们徒步十公里,对园区内的游客展开了随机采访。不了解。”“没听说过。”“不是功夫熊猫里那个熊猫村吗?诸如此类的回答较为普遍,经过守护使们的耐心沟通与讲解,部分游客开始主动了解熊猫村,并表示会在未来关注熊猫村的发展。而关于零星大熊猫,不少游客更是表示没有听说过。“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大熊猫,但从来没有想过大熊猫保护还会给那么多村民带来生存困扰。你们既然了解情况,就要加把劲儿让更多的人知道才行啊!”一位老爷爷在接受熊猫村知识科普后激动地说道。

在采访过程中,守护使们还发现了部分游客的不文明游览行为。某些游客为了拍照,竟拍打护栏、发出尖叫以吸引大熊猫。守护使们还在园区内发现不少抽烟的游客,为了大熊猫的健康,基地园区内明令禁止吸烟,守护使们当即制止并对其指明园区注意事项。不少游客表示对于禁烟并不知情,守护使也发现禁烟标志并未悬挂在基地明显位置。工作人员忙于接待数量庞大的入园游客也时常来不及提醒,并且随着熊猫基地电子票小程序的推广使用,购买纸质门票的游客越来越少,大多数游客无法看到印于门票上的注意事项。


都市熊猫村前景远大

离开大熊猫繁殖基地之后,守护使们来到了位于都市熊猫村的“熊猫家”。据了解,在都市熊猫村居住的1900多户居民中,90%以上是客家人,丰富的大熊猫文化和丰厚的客家文化底蕴成了都市熊猫村独具特色之处。目前,都市熊猫村正致力于探索“大熊猫+客家文创型社区治理模式,以期逐步将客家乡愁记忆馆暨熊猫家建设为社区文化展示厅和社区会客厅,提升居民素养和整体凝聚力、向心力与幸福指数。

在“熊猫家”内,守护使们从客家传统工艺品、扎染技艺以及文创作品中更加深刻地了解到客家文化内涵,并在参观过程中交流彼此的想法,比如,是否可以从另一方面将熊猫家与川陕甘数百个熊猫村的发展联动起来,利用文创及农产品等特色起到带动村民脱贫攻坚的作用,同时在保护熊猫村方面找到一个平衡点。

守护使座谈会集思广益

在“熊猫家”中,守护熊猫村计划发起人、成都市成华区约未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赵松生先生向守护使们讲述了熊猫保护机制的建立以及对熊猫村、零星大熊猫保护的详细情况,并对守护使们之后几天在熊猫村的调研表示殷切期望。

在负责人漆明雨的指导下,守护使们进行了调研座谈会,守护使们集思广益,交换彼此想法,其中,队员分享的市场调研和问卷设置的经验对于调研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每个小组最终确定了自己的调研主题,并对调研的顺利开展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熊猫村守护使们将致力于倡导社会各界关注大熊猫栖息地农民生计问题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同时,探索出解决这一问题的确实有效方案,将熊猫文化与“保护零星大熊猫”及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推广和普及在生物多样性地区开发社区发展项目的公益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