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成都8月28日电(通讯员 张琦 宋代丽)7月27日,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拾忆人”在汶川县映秀镇成功开展了以“凝聚民族复兴,传承抗震救灾精神”为主题的汶川大地震十周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围绕“灾后走访调查”“震后调研”与“汶川中学遗址参观”这三个版块来展开。
初到映秀镇,这里与十年前相比已是涅槃重生。小镇建筑雕梁画栋,美轮美奂,鳞次栉比。在队长的有效组织下,将小队分为调研小组与采访小组分头展开活动。
映秀镇的美丽风光。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益文 摄
在采访时,一位老人深情讲述灾后国家政府的及时救援以及人民在灾难面前的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老人微笑着面朝镜头竖起了大拇指,在采访结束后并对团队成员表示了高度赞赏。映秀人民对团队的调研表示高度热情,仔细填写了团队编写的“汶川地震十周年映秀回访调查问卷”。通过采访与调研结果显示,映秀人民在自然灾害面前勇于面对,对待过去是铭记,对待现在是珍惜,对待将来是憧憬,诠释了什么是“抗震救灾”精神。
站在漩口中学遗址面前,断裂的钟表永远停留在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那个时间,令人瞩目的是正前方几乎完全坍塌的教学大楼,废墟之上只留下顶层建筑。遗址内花草萋萋而残垣犹在,目光停在了这里许久,每一步都迈得小心翼翼,在自然灾害下,人类依旧是脆弱的,但同样是坚强的,废墟残垣之上的五星红旗依旧迎风飘扬,一直屹立不倒。
旋口中学震中遗址。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益文 摄
踏在青石板铺成的台阶上,“拾忆人”前往“5.12”遇难者公墓,公墓位于映秀镇渔子溪村一片小山坡上,大地震后,公墓安放了数千名地震遇难者的遗体。很遗憾团队错过了开放时间,于是一行人在汶川地震遇难者纪念碑前进行了哀悼活动,纪念碑下的黄色菊花依旧勃勃生机,纪念逝去的生命与展望美好的未来。
团队在地震遇难者纪念碑前的合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益文 摄
纪念碑旁一位卖手工艺品的阿姨为团队提供了新鲜的菊花,在交流过程中,得知阿姨同样是大地震中的幸存者,阿姨指着右腿的伤口,轻描淡写地描述当时的遭遇,眼中流露出的是对生活的坚定。是的,害怕与恐惧都是暂时的,若一直沉浸在过去的灰暗中,生活还怎将继续?在映秀,伤痛已成过去,映秀人民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外界,他们真的很好。
活动结束后,“拾忆人”团队中某成员说道“小镇里的人都能很好的看待现在的生活,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也能了解到地震后人们的自救与互帮互助,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团结精神,从他们心底也能感受到他们对救援人员真挚的感谢与祝福”。历史应当铭记,汶川之殇,十年之祭,中华儿女应牢记抗震救灾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在自然灾害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才是中华民族,中华好儿女。